昨日,天放晴了。己逝的五保戶老人陳大良的墳地里被人修整得干干凈凈,墓上幾柱香煙縷縷縈繞,碑前有位老農在默默沉哀。怪呀,陳大良生前無兒無女誰在為他掃墓?人們走近一看,才恍然大悟:“孝子”原來是天柱縣石洞鎮紅坪村黨支部書記劉榮剛。
劉榮剛,1988年當選為紅坪村主任,后又當上村黨支部書記。自擔任村委工作起,在石洞鎮黨委的指導下,把一個村當成自己的一個家,把全村人民群眾當成自己的父毌,盡心盡職地為每一個村民“敬孝心”, 做了許多令人敬佩的事。
2002年, 劉榮剛自學取得農民助理技師的專業技術職稱后,依托技術在紅坪村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建起了果園場,從山溝溝的肥土里拋出了“黃金”。隨后他把“黃金”技全部“孝敬”給鄉親。村民王甲明、王甲輝、劉光元等26戶村民跟他一起辦果園場,從此,每戶小小的果場里年年顆多錢足,自家平日里的用錢再也不愁。
“孝敬”村民,劉榮剛支書竭盡全力。村民楊愛東夫婦,改革開放后就鉆研養豬,開始效益都不好,劉榮剛掏錢為她們訂閱資料,配置電腦,帶領她們到外地參觀學習,經多方引導探索,楊愛東夫婦走出了一條“豬—沼—果”(即利用豬糞制沼氣,再用沼氣肥種果樹)的致富之路,她家年養豬100來頭,收入10多萬元。楊愛東夫婦發了,劉榮剛支書又用這顆致富種子灑向父老鄉親,他動員幾位有志青年投資2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鴻志”養豬場,楊愛東夫婦負責技術傳受,使其年出欄肥豬200多頭。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山旮旯里去年還成立了養豬協會,25戶村民參加了養豬專業。短短三五年間,劉榮剛這個黨支部書記和一班黨員村干帶領群眾不斷開拓進取,讓緋徊于貧困之中的村民找到了“錢”途。
劉榮剛說當村支書就是當家長,做好村里的每一件事,讓群眾滿意就是他的快樂。群眾沒水喝他心焦,2007年,他和村兩委領導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從山外引來自來水,解決了幾百號人的飲水難;村里路不好走他心急,2008年,他爭取外援資金,對早秀組的便道硬化,開通高方組到塘道河2.5公里的道路,解決了父老鄉親生產生活出行的困難;群眾沒房住他心痛,村民楊學仙等10多戶人家沒房住,住危房,劉榮剛坐立不安,2009年村里實施危房改造,他帶領黨員和村干義務投工半個多月幫助困難群眾建房裝修,當寒冬來臨,困難戶們終于有了溫暖的家。
在村里,劉榮剛支書最關心最孝敬的是幾位五保戶老人,他把村干和黨員分組起來分別對五保老人進行照顧,關注他們的吃住,關心他們的冷暖,關照他們的健康。逢年過節劉支書或是把五保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飯,或是送去慰問禮品和他們一起過節,喜洋洋地當上五保老人的干兒子,讓老人們享受無窮的快樂。
2008年,五保孤寡老人龔小桃和陳大良相繼去世,臨終時拉著劉榮剛的手久久不放,當劉支書說我就是你們的兒子時,兩位老人才含笑離去。為遵重老人的遺愿,劉榮剛支書按照當地風俗隆重地舉行了禮葬,親自為兩位老人端靈牌,真真正正地當上五保孤寡老人的孝子。全村群眾都為他的舉止所感動,人人跟在后面跪著護送五保老人龔小桃和陳大良駕返仙鄉。今年,是陳大良老人過逝三年滿社之期,劉支書沒有忘記對老人的承諾,根據地方習俗在清明節前就趕去為其掃社,于是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人說忠孝難兩全,紅坪村的村民們卻說村支部書記劉榮剛做到了,因為他把紅坪村當成了家,把村民當成了父毌,他當村干工作23年來,對得起村里,對得起父老鄉親,這個村支書是好樣的!
(龍勝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