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趕快救人!”一場生命接力的大救援,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愛之歌,讓凱里市 2010年“12•4”爆炸事故搶險救災的現場不再那么恐怖和無情!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那樸實無華的行為,深深地震撼和感染著每一個看到此情此景的人們……
身先士卒的領導
快速出擊,靠前指揮,這是每一個關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父母官的首要職責!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在凱里市2010年 “12•4”爆炸事故發生之后的第一時刻,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省長趙克志,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分別作出批示:要求全力以赴開展救援,盡快查明爆炸原因,積極做好善后工作!
到災難發生的現場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們的省、州、市領導第一時間要做的事。于是,他們來了!省委常委、副省長黃康生2010年12月5日凌晨抵達凱里市,親自坐鎮指揮,及時部署救援各項工作,并到醫院看望慰問事故受傷人員和家屬;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崔亞東一行代表省委、省政府到凱里市指導“12•4”爆炸事故處置工作;州委書記廖少華,州長李飛躍,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馮仕文,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書記、副州長張仕福,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耿生茂,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李程,副州長劉曉春、潘亮,州政府秘書長吳明,凱里市委副書記、市長洪金洲等州市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緊急部署救援各項工作。
接到命令,州市公安、消防、武警、衛生、民政、文化等有關部門也迅速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火速開展救護傷員、滅火、緊急疏散附近居民等工作。
事故發生后,州、市人民政府在第一時間分別成立了事故救援處理指揮部。州事故救援處理指揮部指揮長由黔東南州委副書記、州長李飛躍擔任,市事故救援處理指揮部指揮長由市長洪金洲擔任。
省、州、市領導在搶險救災現場指揮時指出,要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傷員!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一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仔細搜索,不放過現場任何一個角落!要做好現場附近居民的疏散、安置工作,保障群眾生命安全;要準確地、迅速地查明爆炸原因;要積極做好善后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同時要求,要科學施救,確保救援人員自身安全;要采取措施,消除隱患,嚴防次生事故發生。
把災難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全力確保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成了領導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12•4”搶險救災現場,在凱里市的事故救援處理指揮部里,我們的市領導們48小時沒有合過一次眼,沒有好好吃過一次盒飯,他們用他們自己的行動,無聲地詮釋著黨的宗旨意識。
見義勇為的群眾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涌現出一些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的貧民英雄。他們以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之心,詮釋了他們對生命的無限尊重。在凱里市 “12•4”爆炸事故發生的第一危情時刻,他們義無反顧地沖進了火場,他們來自社會的最基層,讓我們記住他們:潘正虎、陳沖、何沛、潘世龍、王倫軍、趙文平、趙文漢……
“當時,我們沒想那么多,只是憑著自己的良心,一心想著救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況且他們還那么小!”他們這樣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奮力撬開兩道卷簾門,為網吧內的幸存人員劈出一條生命通道!爆炸發生的當晚,住在清平南路金河大樓一樓的凱里市人,以殺雞謀生的現年28歲的潘正虎,在家聽到爆炸聲后急忙從家中跑出,在確定是旁邊的聯訊網吧出事時,一個念頭占了上風,趕快撬開卷簾門!這是此時唯一救命的希望啊!潘正虎當機立斷,順勢拾起旁邊的鐵棍使勁往“骨里香”熟食店的卷簾門砸去,這時,一位板車師傅的侄子,被稱為姓張的先生及時地充當了潘正虎的助手。幾分鐘后,聞訊趕來的住在事發現場附近的甕安人,現年20歲來凱經營雞鴨店的陳沖,凱里市人何沛、潘世龍趕到,幾人奮力撬開“骨里香”兩道卷簾門后,聯訊網吧內幾個學生模樣的人馬上沖了出來!他們立即沖進火場,看到網吧里面烈火肆虐、濃煙彌漫、刺鼻的焦肉氣味以及被困人員發出的慘烈哭救聲,容不得他們有半點思考的余地,當看見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一條腿被炸塌的磚墻壓在桌子上無法動彈時,他們4人合力扒開磚墻,協力把受重傷的女孩抬出送到公路上的救護車旁,之后又趕回救援現場把2具遇難者遺體放在邊上,他們齊心協力抬出了6個人后,潘正虎、陳沖和腳被劃傷的何沛等人又四處尋找滅火的水源,直到消防武警趕到,為了避免更多傷亡,他們才奉命撤除,參與到協助武警消防隊員滅火救人的行列中。
現年45歲的王倫軍,租房居住在聯訊網吧對面清平南路9號的一棟民居里,一個來凱靠殺豬謀生的黃平人,本來一心想著去救自己在網吧上網的兒子的,結果卻在得知兒子脫險后依然涉身火場,全力救助傷員,這是一種多么樸實的義舉!2010年12月4日23點零5分,正在床上睡覺的他,被巨大的爆炸聲驚醒,“哪里出事了!”情急之中,他沖出門去想看個究竟。當他從自家窗戶看到對面聯訊網吧冒出熊熊火光和濃濃黑煙時,他的腿都嚇軟了,因為,他的兒子好像出去上網了!救子心切的他來不及多想,胡亂地披上件衣服,在跌跌撞撞地從4樓往下奔的2分鐘里,王倫軍焦急地撥打兒子的電話,3個未接來電顯示后,一種不祥的預兆朝他襲來,此時的他幾近崩潰,此時,他的手機響了起來,確認兒子已跑到橋上時,他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當聽到從網吧內傳來的急切的呼救聲,本可以原地返回去尋找自己兒子的他,卻毫不猶豫地從斷墻處跳進了被烈焰和濃煙包圍的爆炸網吧。為了便于救人,王倫軍把自己全身澆了個精透,先后救出了被壓在網吧桌子下的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和一個被困在火中的女孩,那個女孩在獲救時已被烈焰和濃煙熏啞了喉嚨。在混亂危險的網吧中,王倫軍看見一個男孩被壓在斷墻下,幾個武警戰士正在搶救,看到斷墻太重,王倫軍主動跳到斷墻下,用肩膀抵住斷墻往上頂,幾分鐘后,這個男孩成功獲救,可是,王倫軍的肩上卻留下了一個大大的裂口,全然不顧傷痛的他又馬上主動參與到協助消防官兵梳理水帶及滅火的行動中。在火勢得到有效控制后,王倫軍才退出救援現場,趕到醫院看望受傷的兒子。“這是我應該做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謙虛的王倫軍這樣說。
與此同時,在凱里三中建筑工地上的趙文平趙文漢這樣一群民工,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用鋤頭砸開一條生命通道,讓居住在爆炸網吧旁邊房屋的被困群眾成功脫險。當聽到一聲爆炸聲響后,正在床上睡覺的現年40歲的湖南邵東人趙文平衣服褲子都來不及穿好,便跑到最近的三中后面圍墻處,看見清平南路橋下到處都是煙霧,三中后面的圍墻樹上還困著3個人,還聽到隔壁房子內呼喊救命時,他意識到出事了!趙文平先是救下困在樹上的3個人,看到情況越來越危急,他急忙跑回宿舍找到鋤頭,快速來到三中后門圍墻處,拿起鋤頭砸開三中后面的圍墻花窗,然后在哥哥趙文平和工友謝師傅的幫助下,找來樓梯,為隔壁被困的群眾打開一條可以逃生的通路……之后,趙文平在樓梯上接住被困人員,趙文漢便在樓梯下安置脫險人員,為了救出更多的人,趙文平同時砸開圍墻另一端的窗欄,把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背出安置到自己宿舍。在這不大的洞口里, 30多名被困群眾安全脫險。
“我們是憑著自己的良心救人,把這事當成自己的事,生命最重要,如果當時我們處在那樣的情況下別人也會來救我們的!”一語道出了這群民工的樸實情懷。
當時,參與到現場救人的還有市民王學智、劉濤濤、陳常東、劉倫治、吳如軍,被稱為板車師傅的侄兒---張先生,三中工地的謝師傅,以及10多個我們至今仍不知姓名的熱心人……
奮勇作戰的干部
熊熊烈火前踏險而上,在災難中用生命挽救生命,用熱血譜寫忠誠。團結協作,竭誠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彰顯了他們職業的神圣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他們是劉建軍、付勇、徐國民、趙建軍、胡超、吳威、吳鑫、龍飛……
2010年12月4日23時許,隨著幾聲巨大的聲響,一場生與死,速度與死神的抗爭正考驗著枕戈待旦的凱里市消防官兵,23時07分,特勤中隊接警室電話驟響不停,稱凱里市清平南路橋下發生一起爆炸事故并引發起火,火勢燃燒猛烈,有大量人員被困,請消防官兵立即趕往撲救。
立即趕赴現場,救人于水火!接警后,中隊立即出動32名消防官兵,7臺消防車奔赴現場,同時及時向支、大隊值班室匯報接警情況。中隊首車官兵到達離事發地200米左右的地方時,看到清平南路5號大橋上空籠罩著上百余米的煙霧,大火已隨著風勢翻滾到大橋東西兩側,形勢已經相當嚴峻! “這火,我們一定能滅得了!”指揮員任然立即通過對講機部署滅火救援戰斗任務,將中隊投入的32名消防官兵劃分為警戒、滅火、供水、救生、搜救、保障6個小組,采取“邊壓制火勢,邊疏散救人,攻堅組與普通組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橋頭兩側展開攻堅戰斗行動。戰斗一二組主要負責鋪設消防水帶線路,配合滅火攻堅組壓制向外竄出的火勢,掩護救生一組深入內部疏散被困人員;救生二組主要負責將橋面上的6名傷員搬運上120急救車;供水組采取竄聯供水的方法向主戰消防車供水,保持供水不間斷。時間就是生命,容不得絲毫猶豫,徐國民、趙建軍、胡超等兩組攻堅組隊員冒著現場再次發生爆炸的危險,緊抱憤怒的水槍向起火點梯次縱深滅火。23時21分,咆哮的火魔被英勇的官兵及時馴服。與此同時,23時12分,搜救組的官兵冒著現場火焰、濃煙、毒氣的威脅和房屋坍塌的危險,在火場內部網吧中央發現1名女子,該女子被沖擊波震碎的重物壓住,無法動彈,所幸還有生命跡象,搜救組的官兵們興奮異常,小心翼翼地將被困女子齊心協力地抬至安全地帶,幾乎同一時刻,另一搜救組歐正鴻下士在網吧對面民房內搜救到1名年邁的老人和6名驚嚇失措的被困群眾。當時,老人由于腿部受傷,無法行動,歐正鴻便毫不猶豫地背起老人,帶著6名被困群眾一路涉險而過,讓他們成功逃生。在持續了3個多小時的整場滅火救援行動中,徐國民及全體攻堅組成員共成功疏散17名群眾,救出2名被困人員,成功轉移6具遇難者尸體。
大火被控制后,在州消防支隊全勤指揮部的指揮下,中隊兩個救生組利用可燃氣體探測儀和照明工具,繼續搜尋生命訊息。由于橋下空間狹小,現場碎石、雜物層層重疊,挖掘機無法進入現場作業。為了贏得救援時間,尋找更多生的希望,中隊官兵們用雙手將一層層碎石和雜物挪開,仔細對網吧、堆放化學危險品的各個角落進行搜尋,相繼找到6名遇難者的遺體后,看著遇難者遺體還埋在廢墟下面,官兵們顧不上危險物品發生反應帶來的劇烈傷痛和爆炸危險,拼命地挖掘,眼看希望在一步一步擴大,卻發現在遇難者遺體上方壓有兩層厚厚的水泥鋼板,在困難面前,中隊官兵們沒有絲毫退縮,他們用早已滲出鮮血的雙手將周圍埋壓的雜物、碎石、泥土一點一點地刨出,為特勤器材清理出了一塊小小的空間,然后用小型起重設備,一點一點地將預制板挪開,在堆放化學藥品毗鄰房間的二層上,由于空間更加狹小,所有特勤器材都無法施展,特勤中隊官兵急中生智,采取向上鉆孔、整塊分離的方式,終于成功將遇難者的遺體完整轉移出來。
趙建軍,凱里市消防特勤中隊滅火救援攻堅組隊長,在這場搶險救援戰斗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和他的隊員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在濃煙滾滾、熱浪逼人,能見度幾乎為零的危險火場中,他冒著火場內部隨時都有坍塌物落下砸傷的危險,將個人的生死拋之腦后,帶領隊員在水槍陣地的掩護下進入火場搜尋被困人員,疏散被困群眾,由于現場受到烈焰炙烤,消防靴承受高溫有限,導致他們在烈火中難行寸步,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卻步,而是在濃煙彌漫的惡劣環境下積極找尋被困人員:在一面倒塌的水泥板旁,他看見有人被埋壓在下面,立馬召集隊員將水泥板抬起,轉移走被困群眾。由于現場能見度極低,他只能在近乎黑暗的環境中摸著炙熱的墻壁一步一步向前探。結果,特制的手套被燒穿了,他已經顧不了這些!此時,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念想,那就是,還有希望生還的人正等著他們的幫助,等著他們的救援,聽到墻角依稀傳來呼救的聲音,他急忙尋聲摸走過去,成功救出一名被困群眾。
在整個搜救過程中,凱里市消防特勤中隊的官兵們冒著房屋坍塌和化學物品腐蝕的生命危險,一次次與災難生死對抗,在搶險救援的第一線,用真情和勇氣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張張滿意答卷!
爆炸事故發生后,我們的公安干警也日夜奮戰在救災搶險現場第一線,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公安干警是人民生命財產的保護神”這一職責所在。在事故發生后的幾天里,凱里市公安局刑偵大隊隊長付勇他是這樣度過的:搶險第一時間,滾滾濃煙夾著肆虐的火團讓人難以呼吸,不敢靠近,情況萬分危急,可他第一個往里沖,奮戰在搜救傷員的第一線,指揮搜救人員全力搶救受傷人員,確保不因現場復雜遺漏其他傷者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偵破現場,他全程參與調查走訪,及時將肇事者緝拿歸案;在全力配合黨委政府處理事故善后工作中,他全力以赴,每天只睡3到4個小時,為的是早日甄別死者身份,多點時間安撫疏導死傷者家屬……
救死扶傷是天職,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在這場災難中,我們的醫務人員同樣也難以忘記這樣的場景:在接到“120”緊急救援電話后,州醫院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里,立即派出3輛急救車奔赴現場,同時啟動醫院重大事故緊急預案,成立由院黨委書記、院長房曉彬任組長的醫療急救領導小組。隨著傷員的陸續到來,州醫院醫務科、護理部、急診科與燒傷科早已整裝待命,臨床醫護人員全部投入到緊張的搶救工作中。根據傷員的受傷情況,州醫院果斷采取了先預檢分診,救治,擦洗傷員血跡,及時給傷員吸氧,進行心電圖監護、檢查、化驗、輸血、輸液、縫針等搶救措施。一切為了傷員,讓他們得到最好最及時的救治,州醫院領導及科室負責人為此制定了完善的搶救方案和保障措施。在參與救治中的州醫院急診科吳鑫及燒傷科龍飛兩位醫務人員用行動注解了他們那種救死扶傷是天職,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職業素養。在一夜不停歇,忘我的工作中,他們快樂地說:“急救就是救急救難,生命所惜、性命相通,我們會盡一切力量搶救傷員!”
讓重傷病員得到有效及時救助,成了貴醫二附院燒傷整形科主治醫生吳威的緊急任務。在接到貴醫二附院緊急通知的同時,吳威立即趕到醫院,在醫院領導和科室主任的領導下,立即組成“12.4”事件搶救小組,開始對收治的傷員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治療救治。對受傷最嚴重的兩位傷員,他和護士李青松一起,寸步不離地守候在搶救病房,時刻監控著傷員的傷勢變化和救治情況,隨時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在搶救燒傷病人的十多天里,距離病房直線距離不到300米的吳威沒有回過一趟家,吃住都在病房,連自己不滿周歲的孩子也顧不上去照看一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搶救傷者的工作中。貴醫二附院外一護士李青松也一樣,在接到需要緊急救助的電話時,她二話不說,把各種急救設備、藥品、紗布等準備妥當。看著傷員痛苦、恐懼而扭曲的臉,她無比心痛,在特護病房里度過了一夜又一夜,用她愛的涓涓細流,溫暖著每個不幸的傷員和他們的親人。
就是這樣一群既普通又可愛的人群,在災難面前,彰顯的這種人性的溫暖,無私奉獻的情操,讓我們生成無比強大的生命戰斗力,能夠戰勝那無法預知的黑色災難,一路激情,一路高歌:災難無情,人間有愛!(粟瓊 彭元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