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黔東南信息港從成立之初的困難重重,到引領全州信息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八年艱辛,不懈堅持,終有所獲。如今,黔東南信息港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經過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后,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得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認可。并努力向“苗侗門戶 主流媒體”的宏偉目標邁進。在全州上下掀起“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精神熱潮中,黔東南信息港全體員工主動加入到隊伍行列里,認真踐行“三敢”精神,推動全州新聞和信息化產業跨越發展。
黔東南信息港成立八年來,一直以“建設數字化的黔東南”為己任。致力于黔東南的對外宣傳,見證黔東南的滄桑巨變,推動黔東南的新發展。主動肩負黨委政府的“耳目”、“喉舌”以及積極反映人民群眾民意訴求的歷史重任。八年來,黔東南信息港始終在坎坷中前行,在逆流中奮進,在困難中拼搏。幾多艱辛,幾多磨難?也許,只有一直默默堅守著這“一畝三分地”的幾位老員工才深刻體會到其中的苦味。如今,黔東南信息港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經過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后,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得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認可。并努力向“苗侗門戶 主流媒體”的宏偉目標邁進。在全州上下掀起“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精神熱潮中,黔東南信息港全體員工主動加入到隊伍行列里,認真踐行“三敢”精神,推動全州新聞和信息化產業跨越發展。
創業之初 步滿荊棘
2003年8月15日,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下發了關于同意黔東南信息港從事新聞業務的批復文件(州宣復[2003]12號),從此,黔東南信息港的新聞職能開始正式運行。黔東南信息港剛創業初期,只有寥寥幾人,而且,當時互聯網的發展在黔東南才剛剛起步,根本談不上普及。可想而知,當時的黔東南信息港是何等的艱難!“以網養網”的理念顯得步履維艱。“以網養網”的執行辦法首先要在廣告上實現,但當時的企業商家不愿在網絡平面上打廣告,而愿意花巨資到覆蓋面受很大局限的傳統媒介上。長此以往,黔東南信息港連年虧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堅守下來的好多老員工見狀也不由心理動搖了。再在非但不見起色還連年虧損的黔東南信息港里繼續呆下去,何日才是出路?就這樣,本就不多的員工紛紛辭職了,黔東南信息港在風雨中飄搖起來。
看著黔東南信息港日漸蕭落,剩下的同事心急如焚,可以說,黔東南信息港自成立以來,就沒有獲得過喜人的收益,可仍然一直在苦苦支撐著。百盛企業的其他公司的同事見此情景,紛紛勸說放棄算了,“丟卒保車”才是上策,為了一個“倒貼生意”的黔東南信息港而耽擱其他商業項目的運作,得不償失。可黔東南信息港的同事們沒有聽勸告,他們堅信,總有一天,黔東南信息港會體現出其所存在的價值意義和為黔東南信息產業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風雨過后必將出現靚麗的彩虹!
許多年后,當你看到黔東南信息港從蕭落開始走向振興時,你一定會為當時他們的高瞻遠矚而感嘆不已!的確,萬事開頭難。一個濃縮精密高科技的現代化產業不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銜接好的話,很難在一方立足。而黔東南信息港在當時的連年虧損之下仍咬牙堅持,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信息化產業的作用和價值一定會在黔東南這塊土地上突顯。
憑著這股信念,黔東南信息港在所有同事的堅持下仍然一如既往地在艱難中“跋涉”,挺過一坎又一坎難關,跨過一道又一道屏障,克服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難題。 但是,由于受到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滯后、體制管理不完善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黔東南信息港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的改觀。
總經理臨危受命 扭轉乾坤
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總經理走馬上任,給黔東南信息港帶來了希望。
這位總經理,就是范紅波。
范紅波于上世紀末畢業于四川大學,99年開始從事網絡信息化行業,曾在中國網、搜狐網等中國知名網站任職,這一系列的輾轉讓年輕的范紅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為擁有一個更加廣闊、更能發揮和展示自己才華的空間,范紅波先后又在西安、重慶、成都等地創業,最終卻因一些客觀原因而夭折。創業的失敗讓一個有志青年的發財夢破碎了,但卻無疑給人汲取了更豐富的實踐經驗。范紅波并沒有死心,他在尋找一個更廣闊的舞臺,他在等待機遇……2007年,范紅波與新婚妻子來到黔東南舉辦婚禮,到黔東南后,范紅波的心里一直在醞釀著他的商業計劃,正所謂打擊嚇不倒有識之士。困難永遠阻擋不了他的信心!一次在街上打出租車時,無意間看到出租車頂上打著黔東南信息港的廣告,范紅波不由眼前一亮,他沒想到在黔東南這個經濟發展并不靠前的城市居然也會如此重視信息化建設,而信息產業行業不正是自己所擅長的嗎?
2008年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過后,范紅波一度陷入兩難抉擇的困境,一邊是家人要求回老家當公務員,一邊卻是自己的創業計劃。年紀雖輕,但資歷不凡的范紅波很糾結,公務員是個輕松活,一旦冠上這個頭銜,便可高枕無憂地端著“鐵飯碗”享受一輩子。然而,自己一身的才華卻沒有得到充分展示,整天循規蹈矩地在辦公室里處理文案的單調生活規律不適合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的性格。他向往充滿挑戰的商業戰場!在經過漫長的思想斗爭后,范紅波最終選擇了自己的理想。
就這樣,范紅波滿懷希望地來到黔東南,與妻子一同進入了同屬百盛企業的黔東南信息港,他深知,要整頓一個連年虧損、舉步維艱的網絡公司難度肯定不是一般的大。而要讓一個網絡公司在本地發展壯大,首先得要有一支過硬的技術團隊。因此,要讓這個網絡公司重振雄風,甚至問鼎當地網絡信息行業,第一步就是從加強隊伍建設入手。
入主黔東南信息港的第一件事,范紅波就不遺余力地在招賢納士,只有把團隊組織起來,才有望扭轉當前不利形勢,事業才能做大做強。不久,一批批技術精英和寫作精英紛紛加入了黔東南信息港,為她注入了不少的新鮮血液。
大刀闊斧改革體制 初現曙光
集聚人才后,范紅波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以往人手少、任務重、分配冗等繁冗的任務分工重新進行了明確的性質劃分,先后組建了辦公室、網站事業部、廣告事業部、編輯部、記者部、技術部、程序部、策劃部、客服部等,對各部室員工分工到戶、各司其職。各部室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實行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從而理順了工作程序,分工明確的員工在總經理的直接領導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工作氛圍。
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大眾的需求,在總經理范紅波的主持下,對網站平面進行了一系列大改革。原來的網站頁面設計單一,覆蓋面受很大局限。范紅波及其全體員工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商榷,決定對平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從原來的單一頻道先后設置了新聞、百姓呼聲、人才信息、文化旅游、房產、本地通、酸湯社區、團團賺、視頻、吃喝玩樂等頻道,極大豐富了黔東南信息港的頁面設置、拓展了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同時,在素有“百節之鄉”美稱的黔東南每開展一次活動,黔東南信息港工作人員都在第一時間設置專題,對相關的活動內容進行歸納整合,方便了人們的瀏覽,頁面的擴展得到了大眾接受和喜愛。
黔東南信息港的發展不斷得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肯定和認可。在信息化建設迅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單位紛紛打算建立自己的電子服務平臺,卻苦于缺乏技術人才而束手無策。黔東南信息港獲知這一消息后,主動要求給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培訓。黔東南信息港的信息數字化建設走向了黔東南的前沿,并成為了全州信息化產業的標兵。從2010年開始,在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州長李飛躍同志的親自批示下,全州各級各部門、州、縣直機關和全州206個鄉鎮均與黔東南信息港簽訂了網站建設合同。由此,全州政務公開、電子商務等電子信息發布均由黔東南信息港全權承擔。
黔東南信息港在狠抓“硬件”的同時,也對軟件開發毫不松懈。在以林仕海牽頭的精英團隊中,黔東南信息港自主開發出符合時代主流的辦公軟件、實用軟件等,給網民帶來了很大程度的便利。與此同時,黔東南信息港還與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開發新軟件,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更好的軟件問世后,將會給人們帶來更大更實用的便利。
翻開黔東南信息港歷年來的數據統計本,令人驚喜的發現,黔東南信息港的營業額不斷地逐年上升,2008年以來,數據上升速度更為驚人,當年黔東南信息港的營業額達到80余萬元,成為黔東南信息港成立以來的最高峰,2009年達到90余萬元,2010年突破了百萬大關,2011年上半年,據不完全統計,黔東南信息港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80余萬元。一組組數據的迅速攀升都離不開黔東南信息港全體員工的努力,但是,他們絕沒有滿足于目前所呈現出的數據,并力爭在五年內突破一千萬。
一系列的體制改革,一組組數據的上升,給黔東南信息港帶來了蓬勃發展的生機,往日的舉步維艱已經漸行漸遠。如今的黔東南信息港已經成為了黔東南州最大的綜合門戶網站,統領全州網絡事業在電子信息時代中不斷發展壯大。“苗侗門戶,主流媒體”的曙光已經隱隱初現!
首開先河創立第五代媒體
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改革,改革離不開創新。黔東南信息港領導審時度勢,從通訊工具迅猛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看到了一線商機。從2009年開始,黔東南信息港開通了全州第一家手機報業務,將每天最新的新聞資訊直接發布到客戶手機上,讓人們隨時隨地了解到當地的新聞。從此開創了第五代媒體的前沿,真正實現了百姓貼心的服務窗口。
黔東南手機報的開通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為第一時間獲知當地新聞資訊,人們紛紛爭相訂閱,截止2011年8月,已超過8萬用戶訂閱該報。
黔東南手機報的開通,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耿生茂同志多次過問新聞資質的落實問題,并協調外宣辦、網絡科帶頭負責新聞資質的申請,經過近兩年的備案后,終于在2011年5月,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下發批文,通過了黔東南信息港開通手機報業務的申請,獲得了獨立發布新聞業務的資質備案。
獲得新聞資質后的手機報業務,將以全新的姿態、專業的視角,良好的職業素質為大眾采集權威、真實、快捷的新聞資訊。
積極拓展 堅持不懈 首獲殊榮
黔東南信息港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向外省權威、專業的新聞網站學習取經,在學習專業網站辦網新理念的同時,結合自身條件,重新給黔東南信息港定位,“建設數字化的黔東南”、“苗侗門戶 主流媒體”等目標正是黔東南信息港已經攻關和正要攻關的目標,同時也是信息時代賦予的一種歷史責任。在向外學習中,黔東南信息港先后成為搜狐網《全國地方媒體》核心成員,中國地市網絡聯盟會員等,與新浪網、騰訊網等大型新聞網站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共享新聞信息資源,在全國各重大活動中同步發布第一手權威信息。
2011年8月2日至5日,第四屆中國地市網絡聯盟年會在湖北省十堰市召開,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等中央主流媒體和網站及全國20多個省市近百家網絡媒體代表聚首武當山共同謀“話”自己網站的未來。會議總結交流2010-2011年全國地方互聯網發展的最新成果,并協商2011-2012年地方網站的合作共贏事宜,探討地方新聞網站的機制創新與贏利模式,共同謀劃地方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黔東南信息港總經理、總編輯范紅波代表我州參加此次會議,并在該年會組織的新聞網站評比中榮獲“全國地方優秀網絡媒體”稱號。
榮譽只屬于過去,未來還須不斷進取。喜訊或許能給人帶來一時的滿足,但絕對不可沉溺于現狀。面對充滿挑戰的明天,黔東南信息港將更加團結一致,將所有的力量緊擰成一股繩。
展望未來 任重道遠
在全省貫徹落實“兩加一推”主基調,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發展的新階段,省委書記栗戰書到黔東南州調研時提出“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黎平會議“三敢”精神,既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又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說其歷史意義,是因為黎平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奠基石,是中共偉大轉折的起點、開端和開始;說其現實意義,是因為黎平會議“三敢”精神是我們“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的現實需要和迫切要求。黔東南信息港在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堅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嚴格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觀道路,勇于擔當黨委政府的“耳目”、“喉舌”以及積極反映人民群眾民意訴求的歷史重任,在各次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導向中把好第一道關口。如今,在全州上下掀起“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精神熱潮中,黔東南信息港全體員工主動加入到隊伍行列里,認真踐行“三敢”精神,推動全州新聞和信息化產業跨越發展。
歷年來,黔東南信息港獨立承擔各次重大活動的新聞采訪任務,全州“兩會”專題報道、“甘囊香”國際蘆笙節專題報道、建黨九十周年專題報道等,每次活動的新聞采訪和報道中,黔東南信息港都給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些成果,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領導的認可和表揚,州委書記廖少華同志在多次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對黔東南信息港進行了表揚和鼓勵,2010年9月,時任中共黔東南州委副書記韓卉率隊視察黔東南信息港,在對黔東南信息港所作工作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得到領導的支持,無疑給一輛汽車加足了油,再大的障礙也阻擋不了黔東南信息港前進的步伐!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往日的成就,面對未來的嚴峻形勢,黔東南信息港信心滿懷,立足黔東南,放眼大世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凝聚精神、竭盡全力為做好具有苗侗特色的門戶網站、做大黔東南便民服務平臺、做強黔東南對外宣傳第一窗口,為推動全州新聞和信息化產業跨越發展貢獻力量!(張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