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訊 在貴州黔東南自治州州府凱里市,自發形成了一個國際銀飾批發交易市場。黔東南旅游局統計表明,凱里銀飾制品每年交易額超7億元人民幣,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
銀飾是苗族文化的符號,苗族銀飾有著數百年歷史。苗族人酷愛銀飾,尤其是苗族少女,她們常常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
凱里銀飾工藝師吳紹英說,“苗族對銀飾有著天生的熱情。在苗家,銀飾代表著純潔、勤勞,也是苗家人致富的好幫手。”
吳紹英從事銀飾制作已有20多年,她在凱里市土產公司的銀飾加工城擁有3間門面。“一般節假日或是節慶時的生意最好,有時一天有上萬元的收入。”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貴州白銀飾品發源地,如今也成為世界白銀飾品的集散地。當地銀飾市場除滿足苗、侗等族民眾的需求,還開發了如銀制室內裝飾品等多種產品,形成了苗族銀質工藝品產業。這些產品冠以“苗銀”品牌開始走出深山,邁向世界各地。
楊平生的店面也位于吳紹英所在的銀飾加工城里,他正在加緊趕制一枚用苗族傳統拉絲工藝創作的象形樹葉,準備參加即將召開的“多彩貴州·能工巧匠大賽”。
目前僅貴州黔東南境內從事苗族銀飾工藝飾品生產的工匠就達8萬人以上,而凱里周邊就聚集了4萬余工匠。經過長期的發展,凱里逐漸形成了以銀飾加工制作和銷售為主體的國際銀飾批發市場。
“1996年,我離開老家黃平來到凱里。15年的時間里,通過家傳的銀飾制作手藝,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楊平生如今居住在凱里市140多平米的商品房里,他所加工制作的銀飾工藝品曾多次獲獎。
苗族銀飾產業雖然前景廣闊,但由于受生產規模不集中、營銷手段落后、尖端設計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貴州“苗銀”仍缺乏競爭力、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低。
貴州仰阿莎民族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饒意英說:“很多時候都是香港、臺灣等地的人來下單,我們制作的銀飾標注的都是別人的品牌。”
為整合資源,改變苗族銀飾產業發展現狀,黔東南已規劃建設“中國凱里銀飾博覽交易城”項目,以促進形成“博覽、研發、生產、銷售、觀光、度假”于一體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張一凡 張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