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政策性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近日,記者從州衛生局獲悉,前三季度我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成效顯著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2011年全州新農合參合346.51萬人,比上年度增加71572人,參合率達98.37%,超過省的要求3.37個百分點。
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提高了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資金。從去年的每人每年120元的補助標準,提高到今年的每人每年200元。二是提高了醫保報銷比例和最高限額。新農合補償最高限額提高到5-12萬元,提高了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在鄉鎮衛生院住院,最高的可以報銷85%,全州新農合住院補償31987.14萬元,受益339149人次。三是各縣市全部開展了新農合門診統籌。全州新農合門診統籌補償6645.64萬元,受益2578257人次,次均補償比例46.7%。資金總支出40575.13萬元,資金使用率50.9%。在全州各縣市開展農村兒童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試點工作。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經管水平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報銷更加方便:新農合全部配備使用省移動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了統籌區域內就醫即時結算,農民在統籌區域內看病就醫,只需支付個人承擔部分。
二、提前實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
至6月底,全州16個縣市的210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和省級增補藥物全部實現零差率銷售,比省要求提前半年實現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覆蓋。截止9月23日,全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藥網上集中采購率達100%,藥品網上采購總金額2191萬元,基本藥物銷售價格下降17.91%,切實減輕了群眾的用藥負擔。
三、扎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
實現全員聘用和績效工資改革:2010年12月底,全州16個縣市204個鄉鎮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了績效工資改革,由過去的身份管理變成崗位管理。
完成機構編制重新審定和人員增編工作:今年2月,全州16個縣市完成了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重新核定,編制從原來的2962人增加至5411人,增編率達82.6%。
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方便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完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在前兩年基礎上,今年國家投資我州建設1所縣級醫院、2所中心鄉鎮衛生院、804所村衛生室;大力加強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開展縣鄉醫師派駐試點工作,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項目務水平:為提高鄉村衛生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今年在黃平、從江、麻江3個縣分別選擇1—2個鄉鎮開展醫生派駐制度試點。即縣級醫院派出至少一名醫生長期駐各鄉鎮衛生院,進行技術幫扶和業務指導。鄉鎮衛生院對所轄的每個村派出一名醫生駐村衛生室進行幫扶和指導,基層就醫條件明顯改善,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強力推進醫改工作分片包保責任制:為切實加強我州醫改工作的領導,強化部門職責和督導責任,在州醫改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將州醫改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分為四組,各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按照州政府2011年醫改責任書的要求負責定期對包保的縣市進行督導檢查,了解和掌握其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好經驗、好做法,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和完善的意見建議并督促整改。
四、認真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從2010年的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25元,拓展和深化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1-9月,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規范化管理人數分別為50065人、7001、1050人,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電子建檔991614人,規范化電子建檔率26.64%(據10月26日最新統計,已完成1937625人,建檔率48.13%),利用手機短信、網絡、新聞媒體等多種方式宣傳普及健康知識,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五、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根據省醫改辦的安排,今年我州州人民醫院和黃平縣人民醫院被列入省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州人民政府制定了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對我州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做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按照上下聯動、內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則,堅持點面結合、遠近兼顧、突出重點、邊試邊推,緊緊圍繞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積極進行改革試點。試點醫院制定了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在“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等重大體制機制綜合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全州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以創建醫院上等級為抓手,全面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創建平安醫院活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科室、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等工作。(凌忠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