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調試汽油參入比例,自家的小貨車1萬多公里試用無問題
陳晨申請“潲水油”專利
金黔在線訊 今年8月,本港報道了凱里供電局職工陳晨用“汽油+潲水油”自制新型柴油。12月9日,記者再次采訪陳晨獲知,由于掌握的相關技術比以前更加成熟,他已就此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專利申請。
事件回顧:自制新型柴油
去年10月,凱里供電局職工陳晨開始用“汽油+潲水油”自制生物柴油的試驗。起初,因為使用汽油太少,導致車輛油箱出現積炭,造成噴油嘴堵塞,車輛進了修理廠。隨后,陳晨迅速調整汽油和潲水油的配比,即汽油數量占20%,致使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統計,在這樣的配比之下,他的小貨車行駛了1萬多公里,未出現問題,至今車況良好。此外,養車成本因此還降低了,原來每公里0.6元,現在每公里僅需0.12元左右。
“生物法”解決積炭
陳晨告訴記者,他發明新型柴油的事跡見報后,又經過了4個月的探索,現今他掌握的“生產”技術,比之前更成熟了。
在全國范圍內,用潲水油加工成柴油的事例并不鮮見,但成功的并不是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解決積炭(油脂沉淀,特別是動物油脂)的問題,在如此情況下獲得的柴油,可以使用,但時間一長,沉淀物逐漸增多,造成噴油嘴阻塞,那車輛就得進修理廠維修。
而陳晨所說的技術更成熟,主要就體現在對積炭問題的處理上。他的處理辦法是過濾、儲存油料讓動物油脂沉淀,汽油稀釋等等。“這些辦法,不用機械操作,不通過繁瑣的化學反應,所以我把它叫做‘生物法’。”
此外,參入汽油的比例也是新型柴油生產試驗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經過反復的試驗,陳晨發現,參入汽油的數量少,新型柴油的油含量就高,車輛力量很強大,但這樣容易引發積炭問題。如在進行本項試驗的初期,他曾按照1:4的比例參入汽油,三個月后車輛噴油嘴就出現了故障,進了修理廠。反之,參入的汽油相對多一些,積炭問題帶來的風險就會減少,但車輛的馬力就會變小。
“我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汽油不能低于20%,這基本上成了我這項試驗的常規參數。”陳晨說,當然,季節的不同,汽油參入數量也不同。一般來說,夏季汽油數量保持在20%效果是比較理想的;而到冬季,要適當提高到25%。因為冬季天氣冷,油料容易凝結成沉淀。
陳晨告訴記者,他長期按照上述的比例給他的小貨車“食用”新型柴油,至今已有1年左右的時間,行駛里程達到了上萬公里,車輛“身體健康”,運行正常。
技術更成熟,遞交專利申請
對于自己的新發明,陳晨原本不打算申請專利,但有親朋好友相勸,加之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市場上又出現了柴油緊缺風波,導致不少車輛在加油站附近排長隊,等候加油,讓駕駛員們叫苦不堪。
為此,陳晨這才下定了申報專利的決心,并將申請材料遞交給了國家專利部門。“讓我決定申請專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技術上比以前更成熟了一些。”陳晨說。
據了解,收到申請材料,國家專利審批部門將對他的試驗進行審查。若可行,便予以受理。而在頒證前,還將在網絡上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方頒發相關專利證書。
“盡管我已遞交了申請專利的申請,但在相關領域上我還將探索下去,讓這項技術更加成熟,為節約資源而努力。”陳晨說。
記者通過網絡等渠道了解到,目前國內取得用潲水油或者其他油脂制成柴油的專利不少,但這些技術目前并未大面積推廣。總體上來說,我國在相關領域上技術尚未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