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鴨子成了許多村民的“搖錢樹”,也成了初冬時節大山里一道奪目的“風景”。
“今年我家已養了三批,一共賺了3萬多元。現在養的是第四批,有1000多只。”在雪洞鎮民主村,村民牟克琴站對記者說,鴨棚是政府幫助建的,鴨苗也由政府免費提供,自己只需投工投勞,養兩個月就可以賣了,“銷路也不用愁,到時候有公司統一收購。”
牟克琴說:“一年養鴨賺的錢不比打工少,除去飼料成本,一只成鴨能賺四五塊錢。養鴨投入少收效快,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目前,全縣養殖規模在5萬只以上的養殖場有50多個,5000只以上養殖戶有180多戶,擁有幾百上千只鴨子的養殖戶有2000多戶,年銷售量在500萬只左右。”三穗縣鴨產業辦公室主任蒲德坤說,三穗麻鴨是當地的特色品種,個體不大,成鴨最大的每只不到2公斤,但由于都是在自然環境下放養的,“生態、綠色”味濃,市場銷路好,規模較大的養殖戶一年收入可觀。
隨著人們消費追求“綠色、生態”理念,三穗麻鴨開始重新得到認可。三穗縣委、縣政府看準機會,2009年從省外引進龍頭企業入駐產業園區,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養殖模式,形成食品加工到羽絨制品加工的產業鏈。
“我們公司已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三條生產線,通過‘訂單農業’,可以全部消化農戶養殖的麻鴨。”貴州千里生態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通說,企業去年5月試生產后,不僅為養殖戶提供鴨苗、飼料、技術服務和銷售市場,還為14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