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柱縣坌處鎮多位農民在清水江上淘沙時“淘”到了多枚生銹的炮彈和手榴彈。而據了解,1949年11月3日(農歷九月十三日),解放軍一部進入天柱境內,并在清水江天柱縣坌處鎮“當當巖”河段架橋渡江。但渡江時發生意外,一匹馱著彈藥的騾馬失足墜橋……現今發現的炮彈是否就是當年解放大軍遺失的呢?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據現今已80多歲高齡的吳恒清介紹,1949年農歷9月13日早上,太陽出來了,正外出的他忽然看見對河營盤的大路上,有穿著黃軍裝的部隊在行軍,他們走到渡口高巖之后,便架起機槍和小鋼炮。
隨后,幾名解放軍劃著渡船來到對岸。其中一位身佩駁殼槍,看似首長的軍人說,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的……大軍準備渡江,望鄉親們幫助搭橋。
一個多小時后,當地人王正雄(曾任坌處小學校長)組織了24名青年男子,幫助解放軍架浮橋。當時的坌處是重要的木材轉運碼頭,所以江邊有不少木排,而且時值九月,河水較淺,正好架橋。
大伙在楊公廟找到了一條長而粗大的竹纜,并將它系在了大河兩岸,并多次繞圈加固,隨后,又將江邊所有木排收攏到一處,鋪設在大竹纜之上,一座浮橋很快就架好了。
過橋時,步兵和病員先行,接著是駝著大炮和軍用物資的馬隊……大軍過橋,總共走了三天三夜,第一天很順利,但到第二天,就出了點小意外。一匹馱著槍炮的騾馬剛走上浮橋,便失足跌倒,摔下清水江中,被大水沖走了幾十米遠……事發后,大軍首長派出幾名戰士救援,但將騾馬打撈上岸時,它已經停止了呼吸。而跟隨它落入江中的武器彈藥,則再也找不回來了。
渡江完畢,解放軍后勤部門召集當地群眾座談,感謝他們對大軍的支持。會后,大軍請大伙用餐,還每人送了3斤馬肉和5包香煙。
多年后,解放大軍在坌處過江的事跡家喻戶曉,但一匹騾馬墜河,造成少量槍支彈藥無法找回的事則鮮為人知了。近年來,清水江下游修白市電站,坌處等鄉鎮屬淹沒庫區,這一帶搬遷房屋,于是掀起了“淘沙熱”,一到枯水季節,當地群眾便到江面上去淘沙。
今年12月23日,當地村民王興才等8人一如往常乘船到江面上采砂,在“當當巖”下游40米左右處作業時,大伙發現淘出來的沙堆里有一個黑乎乎的“硬家伙”。“當時我們嚇了一跳,立即停止作業,走近去查看。”王興才說,這個黑乎乎的家伙長得像條魚,頭部大而略尖,腰細小,尾巴則像花瓣兒。
盡管沒有見過炮彈,但王興才等認為它就是炮彈了,于是,小心將它放回了岸邊。事后,王興才拿著“黑家伙”向當地曾在炮兵隊伍里服役的王清富請教,王清富說,這是一枚完好的八二迫擊炮彈。經測,該炮彈重7.2斤,直徑8.2厘米,彈身全長30厘米,彈頭長21.8厘米,尾翼長7厘米。
據了解,八二迫擊炮在坌處總計發現了三枚,除了王興才等人,坌處鎮清浪村王佳干發現了兩枚,目前一枚已上交天柱縣公安局。此外,清浪村的王兆學則找到了一枚手鎦彈,它重1.7斤,彈頭直徑5.5厘米,彈身全長30厘米,彈頭長7厘米,沒引線蓋,木柄被水沖洗后,有點紋路,但基本完好。
村民們發現的炮彈和手榴彈是否就是當年的解放大軍遺失的呢?就此,不少上了70歲,當年目睹大軍過江的老人表示,這些被發現的炮彈和手榴彈,與當年解放軍攜帶的一模一樣!拔铱,就是當年解放軍遺失的。”具有一定槍炮知識的村民王清富說。據稱,解放軍渡橋時王清富有9歲,由于好奇,他伸手摸了八二迫擊炮和六陵炮的炮口,幾位解放軍戰士見狀,趕緊將他勸開了。(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