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訊 今年以來,貴州各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少五至十成,江河來水較常年同期少五至九成,水利工程蓄水較常年同期少三成以上,加上持續晴熱高溫加劇水分蒸發,旱情發展快、影響范圍廣、受害程度深,是195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大的干旱,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
作為“天無三日晴”的貴州,降雨十分充沛,為何如此喊“渴”?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重旱區和相關部門進行了采訪。
旱情五十年一遇
據相關部門介紹,貴州今年遭受的這場旱災是1951年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同期災害影響面最寬、受災程度最深、災害損失最大的旱災。
首先,與2009年至2010年旱災比較,此次旱災發生在秋收關鍵時期,且隱蔽性強,發生時間早(比常年早15天以上),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明顯加重。其次,從旱情發展趨勢看,呈現出發展快、影響范圍廣、多因素疊加、受害程度深等特點。第三,旱情持續時間長,局部氣溫高。從今年春季以來,該省部分地區只在7月22日至23日、8月4日至6日、8月22日至23日、8月26日至27日出現4次降水過程,僅8月4—6日降水過程較大,其余幾次降水大部地區不足25毫米。同時,赤水等地氣溫一度超過40攝氏度,造成局部高溫天氣。
工農業損失慘重
9月19日,本報記者來到黔東南州雷山縣采訪,當天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這是今年以來,當地下的第二場雨,上次下雨還是在8月中旬,總共不過10多分鐘。”雷山縣外宣辦干事文壽說。據介紹,截止到9月14日,黔東南州279.3萬人不同程度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06.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37285萬元。
這是貴州受災情況相對嚴重的一個地區。
據了解,截至9月8日,貴州農作物受災2417萬畝,163萬頭牲畜、1566萬羽禽類發生臨時飲水困難,并造成7.27萬頭牲畜、17萬羽禽類死亡,受災草地199萬畝、漁業水面20.7萬畝,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46.4億元。
同時,干旱導致水能不足,加之電煤供應不足,造成電力供應緊缺,對經濟和民生造成了極大影響。據南方電網相關負責人介紹,截止到目前,貴州全省水電蓄能僅4.1億千瓦時,與去年39.5億千瓦時相比,水電蓄能只有去年的10%左右,還不及往年枯水期的蓄能。火電方面,電煤存量不足和煤質問題,加上火電機組長期滿負荷帶病運行,造成機組故障頻發,導致大量非計劃停機不斷發生,影響出力500萬—600萬千瓦,每天少發電1.2億度左右。
由于電力供應不足,導致部分行業和地區不得不拉閘限電,給地方經濟和群眾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
貴州不缺水,缺水利
農田龜裂,秧苗枯死,煙葉干卷,溝渠不見一滴水,這是日前記者到貴州一些鄉村采訪見到的情景。
據黔東南州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州損壞小型水庫3座,損壞小水窖、山塘共273座,損壞渠道73.5公里,損壞提水泵站28座。截止到9月14日,該州山塘、水庫實際蓄水量4651.14萬立方米,僅占應蓄水量的19.66%,溪河斷流783條,小型水庫干涸54座,山塘干涸1815座。
據貴州省水利廳統計,截至8月底,該省水利部門所轄1.8萬處水利工程蓄水總量為8.03億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3.8%。貴州1896座水庫中,沒有一座大型水庫,中型水庫僅34座,平均3個縣(市)擁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僅92億立方米,人均供水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9%。
石阡縣縣委書記趙貢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次干旱是對當地水利設施的一次考驗,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貴州山區農業原本就脆弱,如果不搞好水利設施建設,更沒有出路。”
“其實貴州不缺水,缺的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貴州水利廳廳長黎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天無三日晴”表示貴州降雨充沛,據了解,貴州年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然而,貴州卻很“渴”,大部分地方年年要抗旱。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辦副主任歐德琳說,貴州大部分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層薄,下的雨留不住,到了地下,造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
據了解,為了提高貴州防洪抗旱能力,今年國務院批準實施《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設大中小微并舉,投資954億元,重點建設521處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保障城鄉安全飲水。
“一方面,貴州要加大水庫、山坪塘、微型水窖等基礎水利設施的建設,想方設法留住地表水;另一方面,要加強地下水的勘查開發。”有關專家認為,貴州要解決“渴”的問題熜枰多條腿走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