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9月22日清晨,凱里學院大門前歌聲嘹亮,蘆笙悠揚,凱里學院民族文化傳承班的苗侗學子以優美的舞姿、最甜美的歌聲和微笑喜迎著名畫家、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教授一行的到來,并為他們獻上代表健康長壽的醇香米酒和代表幸福美滿的精致花帶。
上午9時,凱里學院聘請劉文西教授擔任名譽院長暨聘請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三位客座教授儀式在圖書館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黔東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長耿生茂,州委常委、副州長趙至敏,校黨委書記龍則池,院長曾羽,黨委副書記潘開德,紀委書記余曉林,副院長張雪梅、陳國華出席聘任儀式,凱里學院副科級以上干部、博士、教授以及美術專業師生代表近300人共同見證了聘任儀式的全過程。
聘任儀式由龍則池書記主持。他首先代表凱里學院全體師生向應邀擔任凱里學院名譽院長的劉文西教授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對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三位教授表示熱烈的歡迎,感謝他們對凱里學院發展的關心與大力支持。隨后,龍則池書記宣讀了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和黔東南州委聘任劉文西擔任凱里學院名譽院長的聘任文件以及凱里學院聘請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擔任凱里學院客座教授的聘任文件。
曾羽院長簡要介紹了劉文西、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四位教授的簡歷和取得的成就之后,州委常委、副州長趙至敏給劉文西頒發名譽院長聘任證書,曾羽院長給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三位教授頒發聘任證書,禮儀人員向受聘院長和教授敬獻鮮花。
凱里學院名譽院長劉文西教授發表受聘感言。他說:“黔東南是一個很令人留戀的地方,盡管自己來了五次,但對于黔東南的了解仍感覺不夠熟悉。知道這里聚居著苗族、侗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喜歡這里的環境和文化。凱里學院我來了兩次,這是第二次。凱里學院的校園面積很大,甚至比全國其他的一些高校更顯寬廣,第一次來,因為身體欠佳的原因只走了少部分。今天有幸被凱里學院聘為名譽院長,心里感動的同時更感到身上的壓力。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向廣大人民群眾學習,將進一步繼續發揚“黃土精神”。我從教50余年,在夕陽之年能夠為凱里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出一份力,既高興亦感欣慰,希望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凱里學院建設得越來越好。
黔東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長耿生茂發表講話。他代表中共黔東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向應邀擔任凱里學院名譽院長的劉文西教授和受聘為凱里學院客座教授的戴希斌、王有政、崔振寬三位先生表示感謝,感謝他們對黔東南州和凱里學院長期以來的厚愛和支持。
耿生茂部長強調,凱里學院自建院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已任,立足民族貧困山區,艱苦奮斗辦學,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隨著形勢的飛速發展,凱里學院更要加緊培養各種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劉文西先生是當代中國畫壇開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繪畫,代表著中國畫寫實風格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聘任劉文西教授擔任名譽院長、聘請幾位先生為客座教授是凱里學院發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幾位先生的到來,必將為凱里學院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最后,龍則池書記作聘任儀式總結。他著重指出,近年來凱里學院在校園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相信在劉文西先生擔任凱里學院名譽院長后,在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極高的學術地位以及在教育界崇高聲望的指導和影響下,必將使凱里學院在改革開放,建設發展,促進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傳承人才等方面再上新臺階,再創新輝煌。
聘任儀式結束后,劉文西教授作了題為《為人民而創作》的主題報告。報告圍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強調藝術家要深入人民群眾生活,弘揚時代主旋律,藝術地表現人民大眾的精神風貌,倡導藝術的多元化,藝術要為人民、為社會服務。
劉文西教授,浙江嵊州人,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長,黃土畫派藝術院院長,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美協副主席,陜西國畫院名譽院長。1950年在上海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習美術,1953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受潘天壽等先生教導,1958年畢業后一直執教于西安美院。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第六屆全國文聯委員,全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文代會代表,全國美協第一屆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歷屆全國美展評委會委員。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長、延安市副市長等職。數十年來,他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不斷深入生活,積極創作,速寫繪畫二萬余張,發表作品千余幅,出版個人作品集十余本,獲國家級獎七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繪畫人才。中國美術館收藏有《祖孫四代》、《知心話》、《毛主席身邊拉家常》等作品二十五件。他以大量動人的作品、獨創的面貌和風采,聚集了以西安美院為主體的實力畫家,在中國畫壇上創立了“黃土畫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