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在黔東南一帶,苗侗人民,和睦相處,水乳交融,但由于語言、服飾、生活習慣的不同,大多分別聚族而居。兩族民居建筑,各有各的特點:苗族民居建筑,多為吊腳樓,樓上安裝美人靠;侗族民居建筑,樓層出挑,樓上安裝欄板或欄桿。換句話說,看到吊腳樓上安裝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村寨;看到樓層出挑,樓上安裝欄板或欄桿,無疑是侗族村寨。
美人靠,又稱“吳王靠”、“飛來椅”,是建筑學上的一個術語。乍一聽這名詞,很容易讓人想起江浙一帶小巧玲瓏的園林建筑。殊不知,苗嶺山區也有美人靠,苗族村民稱為“豆安息”。其實,它就是安裝在建筑物上當靠背用的彎曲形欄桿。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間河谷地帶安家落戶,故在美人靠上憑欄遠眺,總能飽覽賞心悅目的山區景色。美人靠的主要功能是充當姑娘們的開放式繡花房。苗族諺語說:“姑娘不繡花,找不到婆家。”苗族服裝經久不衰,與特殊風俗、文化傳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梳著古代發型、頭戴耀眼飾物的苗族村姑,哼著小調,坐在美人靠上繡花,是苗嶺山區的特有景致。
而在部分侗族地區,民居樓層出挑,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層房子樓上都建有“挑廊”,廊上安裝欄桿或欄板。欄板上特意開鑿圓形孔洞,供看家狗眺望、吠叫,誠為侗寨一景。由于樓層出挑,屋檐水滴得很遠,此作利于保護板壁和柱子。一些高大寬敞的樓房,如果家有能歌善舞的“姑娘頭”,自然成為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行歌坐月”的場所“月堂”。夜幕降臨,侗族后生,三三兩兩,手拉“牛腿琴”,相邀到“月堂”,與室內紡紗、織布、繡花、納鞋墊的姑娘對唱情歌,通宵達旦,樂而忘返。
鎮遠縣的侗族民居與當地漢族民居極為相似,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面安裝木板壁。有的在正房前方二樓下,橫加一層檐,謂之“眉毛廈”,以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明亮的走廊,便于小憩納涼。
在鎮遠縣的報京侗寨,村民穿的苗族服裝,說的侗族語言,住的是侗族風格與苗族特點相結合的木房子。村民大多姓“邰”,這在苗侗民族交錯雜居的黔東南一帶,顯然是個苗族姓氏。民間相傳,報京村民的老祖宗,爺爺是苗族,奶奶是侗族,生下的孩子由她帶大,因此都講侗族話。但居住的房子,吸收了苗族和侗族民居的特點,修成樓層出挑、樓上安裝美人靠的特殊形制,典型的苗侗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報京侗寨的建筑、服飾、語言等等,充分反映貴州的民族關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