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馬家寨,一個沉寂了三百多年、有著上千余人的吳姓寨子。有一天,寨里有人“透露”一代佳人陳圓圓晚年歸隱于此。一夜之間,這里便開始沸騰了……
馬家寨位于岑鞏縣水尾鎮省級風景名勝區龍鰲河畔,依獅子山而居,遠遠望去,整個寨子成半圓形狀。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寨子上陸續有人說他們就是明末清初鎮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遺脈,一代佳人陳圓圓的墳塋就埋葬在獅子山下的繡球凸上。
帶著對佳人的憧憬和眷戀,筆者來回十余次扎根在馬家寨,聆聽鄉村耆老講述吳三桂與陳圓圓,以及吳三桂麾下軍師馬寶的故事,徘徊在這個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的鄉村古巷子里。
家族墓群彰顯古代皇陵氣派
在馬家寨獅子山下,有一方占地面近千平方米的吳姓家族墓群最引人矚目,據有關專家介紹,像這樣規模如此龐大、氣勢恢弘的家族墓群,在全國范圍內都很難找到。
“這里一共有四百多祖墳,按照男左女右的要求整齊排列。右邊從陳太婆(指陳圓圓)墓開始,左邊則是按照二世祖(指吳啟華),三世祖(指吳仕龍、吳仕杰),以及恩公(指馬寶)墓開始,依次按照輩分的順序往下安葬。”馬家寨村村長,吳三桂十二世孫吳能仙向筆者講述了整個墓群的分布特點。
走進墓地仔細品讀碑文,字里行間總是流露出與眾不同的深意。
在繡球凸上的女性墓群,當地人稱為“陳太婆”墓的碑文“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很有特色。據馬家寨吳姓十一代秘傳人吳永鵬解釋。“‘吳門’一語雙關,明指吳姓族人,暗指太婆祖籍蘇州;‘聶氏’用她人之姓代用,‘聶’由‘雙耳’組成,講明太婆出生邢家,后寄養到陳家,因為‘邢’、‘陳’二字均有‘耳’ 旁,‘雙’繁體字由‘雙佳’組成,‘佳’又有‘好’、‘圓’之意,‘雙佳’即是‘圓圓’的意思;‘位’指帝王、諸侯之位;‘席’大的意思。”在獅子山下吳家的男性墓群,有兩座墓碑文一看就有所顯現。一座是“吳啟華”(當地人說是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墓,碑文是“清故二世祖考吳公諱啟華老大人之墓”,碑聯是“隱姓于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吳永鵬說:“當時我們祖輩隱姓埋名隱居在這里,是為了繼承遺志不斷進取。”另一座是馬寶墓,碑文是“上壽先考明公號公玉老大人之墓”,據吳永鵬分析,“‘明’指明朝,‘玉’即寶也。”墓聯是“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我翁”。從字面意義上分析,不難看出馬家寨吳姓后人心存志向和對馬寶護佑之恩的的感激。
房屋布局體現防御性
據馬家寨附近的村民介紹,很多來過馬家寨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慨,進寨以后,聯通各處的道路都是一樣,人就像進入了迷魂陣,轉來轉去還是在寨子里轉,弄得人暈頭轉向找不到方向,如果沒有熟人帶路的話,真是有進難出。
出于好奇,筆者只好再次請教秘傳人吳永鵬,“因為我們寨上的房屋布局是采用九宮八卦陣陣法來設置建造的。”當我再進一步向他問個究竟時,他只是說“那是老太公傳下來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
說來真是奇怪,那些來過馬家寨的人大多都是身居繁華都市的專家學者,他們多少次佇立城市十字路口都沒有迷失方向,怎么來到這個僅三百來戶千余人的寨子里竟然就迷路了呢?
一段離奇的話語吸引了我,如果不親自在八卦陣里走一回,真有點枉來一回?我一邊走一邊心里嘀咕著。
從公路邊出發,沿著寨子中的古巷道往馬寶墓方向走,沿途經過據說是“歲進士圍子”,再到“大橋板”,走過傳說是“舉人圍子”,就到了后頭林。然后再往西南方向走,就到了吳三桂十一代子孫吳永彩的家。據吳永鵬介紹,此人身高一米七八,身材魁梧,是一位老紅軍,據說還是開國元帥之一賀龍部下的一員驍勇戰將……然后再往西南方向走,來到了吳三桂陳圓圓史跡陳列館。再從陳列館處出發,往東的其他巷道走,沿途道路的設置與前面走過一條古巷還是一樣,即大約每走20米左右的距離就有一道“丁字”型路口,如果把這些“丁字”型路口按照整個寨子中古巷道的分布情況結合起來分析,還真成了九宮八卦陣。再把單個“丁字”型路口提升到古代戰略的高度進行分析,假如有人來襲擊,無論對方從任何一條路攻殺進來,都可使其陷入甕中之鱉的窘境。
想到這里,不得不佩服馬家寨吳姓人的先輩們作為一個逃亡家族時刻保持著的高度警覺性和他們的奇思妙想,美觀的房屋設計中突顯其防御性。
房屋建筑風格蘊含江南元素
從后頭林出發,往西南方向走,在通向吳三桂陳圓圓史跡陳列館方向的巷子邊,有一座木屋老宅子特別引人注意。從馬家寨吳姓十二代孫吳素芬口里得知,這棟老宅子里現在居住著的主人是吳三桂第十二代孫吳能讓及其他的家人。
“這棟房屋寨上的人都叫它‘江南民居’,有200多年歷史了,修建于我家太公手上……”房屋居住主人吳能讓慢慢講述了這棟老宅子的滄桑歷史。
從建筑規模上看,房屋面積占地約300平方米,由正屋、二面廂房、牌樓和連廊組成,而且它們之間相互連接共同形成了一個整體;正屋的中間是占地面積約十平方米的天井壩,上面用鵝卵石鑲嵌成了互為交叉的八個圓圈。“那是八寶錢莊的意思,我們又叫它聚寶盆。”吳能讓一邊介紹,一邊用手指著進門處的牌坊通道,“通道分兩層,里面一層內大外小,外面一層內小外大,成倒‘八’字形狀,意思是招財聚寶。” 確實如此,這里地處苗鄉侗寨的聚集地,然而附近其他村寨里再也找不到像這種蘊含江南元素建筑風格的房子了。
從吳能讓家出來,據吳素芬回憶,“在我十來歲的時候,寨子上幾乎全是這樣的房子,而且有的宅子的窗戶、屋檐上還雕龍畫鳳,后來由于寨上的人口增加,很多家就把這種‘江南民居’拆了,重新在原來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磚房。”
特有習俗隱藏特殊含義
據長期研究馬家寨歷史,被當地人稱為“思州通”的土專家黃透松老人介紹:“馬家寨有很多難解之謎,譬如每年大年初一,馬家寨人的神龕上都要插上一束桂枝,全寨人這一天要求吃齋飯……”
憑個人直覺,馬家寨特有的風俗習慣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為了解開這個謎,筆者再次采訪了秘傳人吳永鵬。
“太公(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后,一舉平定了西南,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被順治皇帝封為平西王。可是幾年后順治死了,皇位傳給了康熙,康熙因對老太公擁有精兵強將和雄厚的實力而擔憂記恨,他身邊的奴才們又趁勢造謠,說太公早已有了謀反之心。太公因不滿康熙的猜忌,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樹起反清大旗,建立周朝。并于康熙十七年以湖南衡州為帝都,不幸的是同年八月太公病逝,太婆(指陳圓圓)及子孫在軍師馬寶的護佑下,從沅江沿龍鰲河而上,于是就來到龍鰲河畔一個叫做達木洞的地方隱居起來,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吳啟華在獅子山下定居下來。”吳永鵬接著又說:“為了給馬家寨人通風報訊,同時也是為了給后輩子孫祈福,陳老太婆去了天安寺修行,馬軍師也在鰲山寺住過。后輩為了感謝馬軍師的恩情,就把寨子取名馬家寨;為了紀念太婆,每年大年初一全寨人吃齋飯;同時,每家每戶的神龕上還會插上一束桂枝紀念太公。”
民風民俗突顯皇家風范
交談中,從吳永鵬口里得知,“在過去,馬家寨人是不會去幫人抬轎的,因為我們是皇室子孫。”
誠然,馬家寨人的風俗習慣確實與附近其他寨子的村民有很大的區別,在待人接物方面,馬家寨人更有一套嚴格的禮俗和規矩。譬如主人房屋大門正對面的方位(當地人稱為上八位)只允許老人或長輩坐,其他人一律不得亂坐;年輕人坐姿也有講究,兩腿必須緊靠;當知道客人已到家門口時,男主人會主動出門去把客人迎進家來,女主人會立即打來洗臉水和漱口水,待客人洗漱完畢后,男主人就會引客人坐下,女主人于是呈上熱茶……在對一些事物的稱謂上,馬家寨人更是流露出古代王室的遺韻。譬如對記錄自己族人繁衍歷史的史書,附近寨子的村民都叫它“家譜”,馬家寨人卻把它另取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御字簿”,意思就是古代皇族人的家譜。
光陰荏苒,稟性難移。
三百多年過去了,馬家寨吳姓人任然保持著他們特有的風俗習慣。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至始至終都還能依稀讓人感悟到中國古代皇室后裔的風范。
(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