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在苗族村寨里,每當節日或接親、嫁女、回門認親、吃滿月酒等喜慶之日,三親六戚或遠方的客人會前來祝賀(作客),當主人的就在寨頭或門口以米酒和唱迎客酒歌,勸客人喝攔路酒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以表達誠摯和敬意。攔路酒視場地情況,少則擺三六道,最多為12道,其中最后一道設在主家門口。在門口桌上擺一對牛角杯或用兩棵竹子連枝葉搭成拱門,牛角分別用粗線吊掛在竹枝上,牛角上各栓上一張毛巾,寨上或主家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站在旁邊,恭候客人到來,當客人進寨進門時,主人先放炮,姑娘們(或著古裝的寨老)雙手捧著盛滿酒的牛角杯向客人敬酒后才許進家門。如果客人量大一飲而盡,那么牛角上的毛巾作為獎勵品。為何設攔路酒?筆者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調查了解到一個關于設攔路酒的故事,以供讀者共同探討,形成共識。
很早以前,有一位家住在臺江縣排羊寨的“鼓藏頭”,他的大兒子名叫“你皆略”,有一年已是十三年輪一回的“鼓藏節”來臨,但“你皆”家還沒準備有水牛殺來祭祖。于是,他邀他的弟弟一起走出家門,走村串寨,意想買到一頭四只腿腳都要顯現四個旋渦才是祭祖的好牛。于是他們兄弟一路走遍臺江縣各村寨,最后的一天走到劍河縣太擁,也仍然沒有找到意中牛。這時天已經黑了,恰好遇到太擁一位名叫“金九”的老人,當晚便在他家住下。“你皆”兄弟發現老人家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姑娘,便議論:“這趟走了好幾天,走遍很多地方也沒有找到一頭好牛,不如打主意找個對象接回家。”經商定后,由“你皆”給老人唱一首詢親歌,看老人怎么回答。歌的意思是:“為過鼓藏節,兄弟來找牛,走遍臺江城,牛沒有找著,現在天已黑,走進你家歇,家有否黑牛(水牯牛)家有否白牛(指老人家的姑娘),黑牛多少錢?白牛多少錢?”老人意識到其含意,并回唱:“鼓藏節來到,你皆兩兄弟,走那么遠路,牛也沒看見,來到我家住,牛是有在圈,給你講個價,要得你我要去,要不起就罷,臺江有人問,輪不到你要。黑牛只要5-6兩,白牛要上100兩。”這時兄弟倆開心地再回唱:“老人說有理,付上150兩,白牛我要了。”唱完當即把三個翹寶(舊時的銀砣砣,每個有50兩)放在老人面前,老人知道銀子的價值,便說:“我輸了,我只要2個,(100兩)退一個給你兩兄弟,明天早上我還要捉一只公雞給你們兄弟帶路回家,表明我誠意。”
第二天早上,兄弟倆離開出走后,金九老人把同意這門親的事告訴他兩個弟弟,他弟弟問是哪里來的客?回答是臺江縣排羊“鼓藏頭”家兒子,名叫“你皆牛”。弟們又反問:“排羊路程太遠,加上不熟悉那里的情況,是不是賣名賣姓,如果不是“鼓藏頭”家呢?這時才引起金九老人的懷疑,但又已經答應了,現在怎么辦?于是三兄弟議論,想什么主意,看如何對付“你皆”兄弟。老人說,事到如今,我的意見是:“我們三兄弟每人養育三個兒子,共九子,以每個兒子份上各去打一張方桌作準備,到‘你皆’家來接親的那天,就把九張桌子先后擺下攔路、攔門,且每張桌分別各盛滿九杯酒等候。如果真的是鼓藏頭人家,他家一定會騎著馬來接,我們要那些接親的人分別喝完攔路酒,要他們不醉,才可讓把姑娘接出門。”大家都同意這個對付辦法。
到了接親那天,金九老人先派人到半路探聽虛實。果真,像老人預料的那樣,可謂接親禮重、人多,伴隨馬蹄聲鞭炮聲急步而來,很氣派。金九老人也邀全寨家族老少來送禮送親,主客的起哄喝彩聲、歌聲、勸酒聲、交錯混雜,此起彼伏,沸騰一片,熱鬧非凡,頓時,該苗寨名聲大振。從此以后,苗族村寨集體和農戶便效仿以此重禮儀方式,把攔路酒作為最高規格接待貴賓和客人一直沿襲至今。(姜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