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祖春在畫畫
展示母親留下來的精品
韋祖春展示自己的作品
今年52歲的韋祖春是貴州丹寨蠟染文化的傳承人之一,多年來,她不僅掌握了精湛的蠟染技藝,還收授了不少的徒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貢獻。近日,記者來到丹寨縣對這位傳承人進行了采訪。
蠟染起源故事
記者趕到韋祖春位于丹寨縣城國土西路上的家,正巧碰到她在做蠟染,所以很快就進入了采訪狀態。
韋祖春很健談,說起自己制作的或者保存的蠟染作品,她滔滔不絕。她首先拿出了一張《和諧圖》,給記者介紹起來。“這是我奶奶畫出來的圖案,由我仿制而成。”韋祖春說,圖上畫的是各種動物,他們有的彼此挨近,但誰也不會攻擊誰;有的還“手”拉著“手”,親如兄弟姊妹。“它代表的意思就是各種動物和平共處,象征社會的和諧。”韋祖春說。
隨后,她又拿出了一幅“保安圖”,也作了一番解釋。其實,初看她拿出來的這些蠟染作品,記者只感覺到構圖精妙,做工精細,但不知內中表達的是何意。而經韋祖春一番解釋,便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
韋祖春是丹寨蠟染文化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之一,她不僅技藝精湛,而且還知道不少關于丹寨蠟染的學問。在采訪中,她唱了兩首記錄了蠟染起源的歌曲,很有意義。歌詞大意是:在苗族祖先開天辟地的時代,阿公和阿婆養育有一兒一女,他們都已長大,嫁誰出去成了難事。因為阿公偏愛小伙,他要求將小伙留下而嫁姑娘;而阿婆則偏愛閨女,他則要求嫁小伙……一番爭論之后,老阿公讓步,把小伙嫁了出去。然而到后來,問題就出來了,在家的女兒干不了重活,影響到了一家人的生計……看到問題嚴重,苗家祖先只得改嫁男為嫁女。而為了哄嫁出去的女兒們開心,便做蠟染等作嫁妝,送她出門。
“這就是我們丹寨苗家蠟染的起源。”韋祖春說。
12歲師從母親學藝
韋祖春說,她掌握的蠟染技藝是祖傳的,到她這一代,已有12代傳人。而她掌握的技藝,則是母親傳給她的,包括那些關于蠟染的故事和傳說,她認為,這些故事傳說,也是自己應該知道并傳承下去的東西。
小時候,母親和奶奶做蠟染,韋祖春便站在一旁觀看,還根據兩位老人的“指令”做一些服務工作。這時,她雖然沒有資格親自動手,但耳虛目染,為將來學做蠟染奠定了基礎。
12歲那年,母親正式收她為徒,傳授蠟染制作技藝。學習中,每一道工序她都認真觀摩和反復練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后來,她逐漸走向獨立,母親交給的一些“作業”,都能出色的完成。隨著學習的深入,韋祖春感覺到自己在美術上功底差了些,唯恐會影響到今后的發展,于是,她又去學了一段時間的美術課程。
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至今韋祖春的蠟染技藝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沒有現存圖案,想象到的東西,她也可以信手捏來。
授徒不計其數
韋祖春可以說是丹寨蠟染制作的權威,但她從來不保守。“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韋祖春說,所以,自從出道以來,她就不斷地收徒,所以至今所授之徒有多少,她也說不上來。
韋祖春現居住在縣城,但她經常回老家揚武鄉復興村,她說,那里還有她不少姐妹,她們熱愛蠟染,但技藝還不精,她專程去做指導。韋祖春還說,現在在這個村子里,跟她學習蠟染的有60多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十幾歲,最大的60多歲,是她的“老大姐”。
這些徒弟在韋祖春的悉心指導下,進步很快。一位叫王乃樓的婦女,學會蠟染技藝之后在家鄉開起了蠟染“小門市”,專出售自己制作的蠟染作品,一個月,收入少則有幾百元,多則上千元,比干農活養豬強數倍。而有不少徒弟掌握技藝后被招進了丹寨縣的“寧航蠟染廠”做工,收入高的,也有上千元。看到姐妹們有了收入,韋祖春是春風滿面。“她們始終是我的牽掛。”韋祖春說。
除此外,韋祖春還到學校里面去上民族文化課。她感覺當前的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很多新問題,只有加緊培養傳承人,才能把這些問題解決。而傳承人的問題,最好是從娃娃抓起。所以,各校邀請她去講課,她都很樂意去,而且認真備課,在課堂上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此外,還多次給學生做技術示范和讓學生親手制作。
說起今后的發展,韋祖春有兩大心愿,一是做好作品,多出作品;二是做好傳承人該做的工作,將蠟染文化發揚光大。(黃曉海 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