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專稿/記者 唐洪瓊 董穎迅】26歲成為國企副總,卻毅然辭職創辦簡餐品牌“外婆心”。
事業蒸蒸日上,卻甘心清零自己“臥底”麥當勞。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將“外婆心”升級為“一心一客”,并成功復制72家。
“一心一客”董事長何増武執著地演繹簡餐之旅,并計劃在未來孵化500個百萬富翁。
“一心一客”董事長何増武
5年賣命換來副總職位
1995年,何增武21歲,進了一家摩配公司,成為一名氣體保護焊工。
“從參加工作那一刻起,我向自己承諾,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決不向父母再要一分錢。”為踐行承諾,何增武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下班。同事們在宿舍打麻將,嘩啦嘩啦的麻將聲中,他照樣酣然入睡。
當其他同事都在過周末的時候,何增武卻在為公司的宣傳板報出謀出力。一年后,他從一名普通焊工升職為檢驗員,專項負責合資企業高端產品品質。
1997年,摩托車行迅猛發展,何增武所在公司的一家分公司配套進度嚴重滯后,公司領導整天為產能絞盡腦汁,費盡心機,但收效甚微。1998年春節過后,這種缺貨現象越演越烈,當時已調任配套員的何增武便主動給主管領導寫信,要求調到偏遠的分公司一線做調度員。
在分公司期間,何增武主動承擔很多人不愿做的工作,工作到凌晨是常事,他還主動協調部門與車間人員、產能等問題,并牽頭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投入產出管控體系。這期間何增武不斷接管了供應、生產、營銷等工作,5年后,升任公司副總,全面負責公司的產供銷。
違心工作“逼迫”下海
收款難,喝不得酒,經常說一些不愿意說的話,見一些不想見的人,做一些違心的事,何增武開始不斷拷問自己:“這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嗎?這就是自己未來的人生嗎?以后將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問題一直糾纏著他。
人生的歷程,兩手空空而來,兩手空空而去,什么都不曾帶來,什么都不曾帶走,重要的是留下了什么!2000年初,何增武下定了決心,去做想做的事,讓人生更精彩。
做什么?離開公司以后,何增武想到了衣食住行,在摩配行業工作的時候,經常在外用餐,聽說哪有好吃的一定會去吃。快餐行業,不欠錢,不請客、 無需背景、無需人脈。市場告訴他快餐行業非常有潛力。
2002年5月何增武執拗地離開了工作七年的公司。
下足功夫未擺脫虧損命運
2002年10月1日,何增武在重慶南岸五小區開了第一家“外婆心”簡餐店,懷著對餐飲的那份喜愛和執著,開始了打造專業簡餐連鎖的漫漫征程。
事情沒有何增武想的那么簡單。“外婆心”一開始定位就很明確,注重健康衛生,不重復用油,材料也用最好的,因此成本也就上去了。相比其他快餐店,“外婆心”價格自然不便宜。
那個年代大眾對環境好、品質好以及飲食健康沒有太多的了解,快餐本身味道差別不大,大多顧客寧愿去價格低、口味一般的餐館。當時店里營業額每天只有100多塊錢,每個月下來要虧損四五千元。
不擅宣傳的何增武,在增加品種和經營方式上下足功夫,都沒能改變虧損的命運。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2003年“非典”爆發,人們突然發現“外婆心”這個講究環境和品質的簡餐店是用餐的首選之地,“外婆心”生意才開始火爆起來。
2004年3月10日,對何增武來說,是一個終身難忘日子。那天何增武正和一幫朋友在重慶南坪步行街的中餐店用餐,大家開心地聊天,喝酒。
“老大,餐廳失火了!”一個電話中止了聚會的快樂!何增武立即奔向第二家餐廳,一股濃郁的煙熏味撲鼻而來,步行街的上空被濃煙彌漫著,兩部消防車停在店前,所幸無人員受傷和重大損失。但接下來,停業整頓,罰款,更換設備,部分修復損失過10萬。
第三家餐廳選址評估不足,所選餐廳不具備餐飲排煙條件,從而增加開店成本;食品異物投訴、產品廢棄、產品儲存變質……
經營管理成本加劇,管理真空出現,諸多問題不斷涌現,如何才能改善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