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著名經濟學家趙曙明評系“破壞式創造”案例;南京膠卷沖洗僅占數碼5%
據揚子晚報 昔日膠片業“黃色巨人”倒下在即——上周柯達官網發布公告,由于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已對其發出退市警告;而上周末又傳出該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曾經地位堪比今日之蘋果的膠片業霸主,因轉型不力進入破產“倒計時”,這被著名經濟學家、南大商學院名譽院長趙曙明教授認為是“破壞式創造”的生動案例,他提醒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引以為戒。而本報記者昨調查南京影像店發現,膠卷沖洗量已僅占數碼沖洗的5%。
頹勢: 股價不足1美元接退市警告
10年間市值蒸發99%
美國時間1月3日,柯達官網發布公告,由于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已對其發出退市警告。據紐交所規定,接到退市警告6個月的調整期內,若柯達股價仍未達標則會被摘牌。禍不單行的是,上周四、周五“膠片巨人”陸續傳出穆迪將其等級降至“負面”、企業準備申請破產保護、首席通訊官離職等消息,柯達股價盤中更創下0.36美元的歷史新低。
1881年,柯達公司的前身在美國成立。100多年來,它先后研制出膠片和“傻瓜相機”。其創始人喬治·伊斯曼有句名言:“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他的都交給我們!彼鼘z影樂趣帶向普通百姓。
但昨日的贏家已成為今日的輸家。2011年12月《財富》雜志評選“美國500強10大爛股”,柯達以當年85%跌幅名列第三。紐交所數據顯示,從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達股價跌去93.7%。
若再比照1997年2月其最高市值310億美元,則迄今10余年間,柯達市值則已蒸發99%!2015年前消失的五個品牌”的預測調查顯示,柯達被27%受調查者提名,排在首位?逻_大中華區市場部經理張學紅也向媒體承認,柯達現金流確實遇到問題,柯達已走出“印膠卷像印鈔”的黃金時代。
啟示: “破壞式創造”的生動案例
轉型企業必須進行開放式創新
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趙曙明教授評價說,時代在巨變,柯達盡管也一直做轉型,但始終沒轉好,堪稱“破壞式創造”的生動案例。
他介紹,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書中率先提出“破壞性創造”概念,即“破壞舊的生產方式,創造新的生產方式”。與柯達相似的案例還有索尼的walkman(隨身聽)的迅速沒落。它自1979年問世,盡管曾風靡一時,但很快蘋果推出mp3、mp4、mp5,年輕人很快拋棄了walkman,更新一代則根本不知其是何物。
柯達膠卷同樣如此,擁有132年歷史的柯達曾占據全球2/3市場份額,膠卷業務讓柯達沉溺于一時成功,錯失轉型最佳時機。趙曙明教授說,相較之下,曾與柯達一爭高下的富士膠片則轉型成功,目前其傳統膠片業務已從原本占比60%降至僅占其收入的1%,轉向以“醫療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等六大業務支柱,甚至還有Satalift艾詩緹高端護膚品。
趙曙明介紹,“企業創新有兩條路,一條是破壞式創造,一條是開發式創新,要避免被破壞式創造淘汰,就一定要未雨綢繆開放式創新!彼訧BM為例說,這家創辦于1911年的公司,從一開始做打孔機,到50年代做大型電腦,再到彩色電腦,再后來把PC業務賣給聯想,自己專業從事搞網絡咨詢工作,成功從勞動密集型加工型發展為高科技服務性行業。該公司每兩年都會舉行一個“Innovation Jam”(即興創新大討論),頭三天設計好議題,由5萬名員工展開頭腦風暴,再由專家挑選“鉆石點子”。
趙曙明認為,柯達正如前不久倒下的諾基亞一樣,給正處轉型期的中國企業活生生的案例:“時代進步,技術發展,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和開放式創新意識!
■鏈接 @微調查
南京膠卷沖洗僅占數碼沖洗5% 攝影師10年前已放棄膠卷相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中心副主任羅彪對有關媒體分析,柯達的失敗主要基于兩方面:首先,數碼時代柯達基于傳統相機的供應鏈優勢和專利優勢不復存在。其次,雖然柯達率先發明數碼相機,但轉型遲緩。著名經濟學家魯政委也在微博感慨:“是數字技術奪走了人們對柯達的寵愛。”
昨天,記者在南京影像沖洗店和攝影師中進行了微調查。北門橋一家大型沖洗店店員介紹,近些年來,拿膠卷沖照片的客戶很少,一周最多25卷左右,以每卷沖36張計,一周之內膠卷沖的照片也不過900張-1000張。而數碼沖洗的照片,一天就有2500張左右,一周則有17500張。這意味著膠卷沖洗量只占數碼沖洗量的5%。
自1993年業余涉足攝影、2001年開始從事專業攝影的南京攝影師范先生則回憶,他2002年起就徹底放棄使用膠片相機。在這之前他一共“謀殺”約2100卷膠卷,其中柯達膠卷最少1000卷;仡櫾o他帶來美好回憶的柯達膠卷,他不無感慨:“或許,今后只能在收藏市場尋覓膠片機身影了。”
但柯達大中華區市場部經理張學紅,在對媒體談到對華影響時則并不悲觀,他認為,柯達在中國業務已轉型向數碼,并已全部鋪開,不可能放棄正如火如荼的事業。
實習生 徐亞雷 記者 馬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