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近視引風險爭議
名醫停做手術引發醫療股下跌,業內稱術后并發癥的比率低于1%
臺灣眼科權威蔡瑞芳近日宣布停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該消息震動了業界。昨日(15日),作為A股眼科醫學惟一的上市公司,愛爾眼科股價遭遇重挫。與此同時,這一消息引發很多疑問,這種手術究竟有多大風險,已經做了該手術的消費者該怎么辦?
稱部分患者手術十多年后視力下降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地區最早引進激光(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宣布不再做此手術。蔡瑞芳表示,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可能和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且手術后易出現眩光、夜間視力減退及眼睛干澀癥候群等并發癥。
報道稱,蔡瑞芳最近接到十幾例受不了并發癥而就診的個案,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且視力在短時間內明顯減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響。
臺灣媒體的上述報道,昨日在大陸引起網絡媒體的高度關注,“臺灣知名眼科醫生宣布停做激光近視手術”的微博以超過2萬次的轉發,居新浪微博熱門轉發第二位。
不過,蔡瑞芳昨日晚些時候接受媒體采訪時又表示,停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產生的軒然大波是一場小誤會。
蔡瑞芳稱,不繼續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并不是因為認為激光手術有潛在危險或是有問題,而是有其他的考量。
他說,他確實有發現多例患者在術后一切良好,但手術多年后出現視力惡化的并發癥,而且無法借由手術后戴眼鏡來矯正視力,經過各種檢測,并沒有發現有眼睛上的問題,后來他發現,這些患者的特點是都有慢性的眼睛發炎問題,因此他推斷,可能是因為患者本身就有眼睛慢性發炎問題。
臺官方稱不會禁止激光近視手術
蔡瑞芳的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封刀說”,昨日也在臺灣眼科醫界投下重磅炸彈。臺當局“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昨日回應媒體稱,除非醫師的見解發表在國際期刊,且經醫學會的科學討論認為手術確實不再適合,否則“衛生署”不會禁止這項手術,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未明文禁止雷射近視手術。
臺灣眼科醫學會理事兼雷射屈光手術召集人丘子宏指出,激光近視手術可讓九成五患者視力恢復達零點八以上,雖偶有極少數醫師質疑安全性,但其實手術非常安全,出問題的多半是未嚴格篩檢病人,如對某些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如干眼癥、圓錐角膜)貿然手術所致。 本報記者 劉夏
■ 影響
愛爾眼科股價大跌 董事長稱“手術安全”
年報顯示,激光手術2010年貢獻收入2.81億元,占據總收入的43.90%
作為眼科醫學行業惟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是愛爾眼科的主要業務之一。
醫療器械板塊一度全線下挫
受“蔡瑞芳宣布停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消息刺激,昨日,愛爾眼科開盤后放量下行,盤中最低跌至21.90元,跌逾6%,截至收盤,收于22.74元,下跌2.49%。
在愛爾眼科的帶動之下,整個醫療器械板塊一度盤中全線下挫。不過,截至收盤,除愛爾眼科跌幅居首,其他個股均飄紅。
昨日,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公開回應稱,“我們認為該手術是安全的,蔡瑞芬的決定僅代表其個人觀點,目前并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撐。”他表示,股價的漲跌是市場行為,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
陳邦介紹說,愛爾眼科截至目前進行了約55萬只眼的近視激光手術。臨床數據顯示,激光近視矯正術后累積不良事件率非常低,僅約0.6%。“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機構停止這個手術,我們也沒有停止這個手術。”
手術價格持續上升
2009年IPO登陸創業板后,愛爾眼科加緊擴張,飛秒激光手術在各類激光手術中占比不斷提高,帶動激光手術平均價格持續上升。
去年半年報顯示,2011年上半年,愛爾眼科激光手術平均單價為8068.42元,較2006年每例4204.44元的價格增長了近一倍。由于飛秒激光手術毛利率較高,其占比提高也帶動激光手術業務毛利率提升。
2011年上半年,愛爾眼科激光手術毛利率為72.60%,同比增加1.71%,遙遙領先公司其他手術項目(白內障手術毛利率45.57%,眼前段手術29.56%,眼后段手術40.02%)。愛爾眼科年報顯示,激光手術2010年貢獻收入2.81億元,占據總收入的43.90%。(劉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