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泡沫、希臘混亂、歐元危機……誰是這一連串事件的真正操控者?高盛!”近期,不斷有學者、經濟專家拋出“高盛陰謀論”,指責這一全世界歷史最悠久、最有權勢的投資銀行,是真正的“影子帝國”,稱其在每一次經濟大蕭條中對美國之外的國家進行狙擊,“就像在全球整個經濟版圖上的一只餓鷹,不放過任何一個捕捉利潤的機會。”
但所有這些推測,似乎沒有什么佐證。直到3月14日,高盛前執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一篇“我為什么離開高盛”的公開信,直入主題,命中目標。
前高管痛斥高盛道德淪喪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我想我在這里工作了足夠長時間,能夠理解其文化發展軌跡,理解其員工和身份。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破壞性的。”
說這話的是高盛前執行董事史密斯,曾為全球兩大對沖基金、美國五大資產經理以及中東和亞洲的三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權財富基金擔任過咨詢顧問。他的客戶擁有的總資產基礎超過了1萬億美元。
通過《紐約時報》,史密斯把“客戶利益”和“高盛利益”這一難以調和的永恒矛盾擺上了臺面。
“高盛原來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時間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史密斯表示。
“現在,如果你能為高盛賺到足夠的錢,你就能夠得到升職,更具影響力。”而能夠迅速在高盛當上領導的法門之一,就是揮動公司的“斧子”,這是高盛內部的說法,“指的是勸說自己的顧客投資股票或者其他我們自己極力避免購買的產品,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
而對高盛的客戶們具有殺傷力的說法還有,史密斯曝料:高盛明知投資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戶需求,卻依然將它推薦給客戶,“在過去十二個月里,我見過5名主管將他們的客戶稱作‘提線木偶’,有時也會在內部郵件中這么說。吸血鬼?不人道?就是這樣。誠信?早就腐爛了。”
史密斯的這封辭職信重創了高盛銀行。僅一天時間,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總裁救場未止股價大跌
史密斯的公開叫板在《紐約時報》第27版亮相的幾個小時之后,高盛就在網站做出了強硬的回應。
“在高盛這種規模的公司,難免會有某些人心存不滿。”高盛現任執行總裁貝蘭克凡和總裁柯恩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反駁稱,史密斯的一己之見并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如何對待客戶的。高盛稱,史密斯的職務是副總裁,而高盛有近12000名副總裁。
高盛在公開信中表示,89%的員工認為高盛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無論在過去、金融危機時期還是現在,高盛對客戶長期利益的承諾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讓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
再度引發市場道德憂慮
史密斯不是第一個批評高盛為自身利益而犧牲客戶利益的人,但他是第一位從高盛內部發難的批評者。
內部人站出來批評高盛“唯利是圖”,一時間成為關注焦點,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西方金融體系道德的批評。
一時間,對于事件真相的各種揣測流傳開來。
華爾街日報表示,獎金收入可能是史密斯與高盛產生摩擦的一個因素。高盛目前已削減大量副總的薪水,減薪主要針對公司派發大量獎金的那些人,史密斯必然受到影響。
有投行人士力挺高盛:“史密斯叫板高盛的背后,不排除籠絡市場投資人的動機,對他來說,只要拿到資金,甚至可以馬上做自己的私募基金。”
也有投資人站在史密斯這一方,“感謝格雷格能說出這些。從2006年開始,我就成為高盛的客戶,但近年來一直想把錢拿回來未果。”一名來自英國伯明翰的投資人在史密斯專欄文章的評論中發言支持他,受到了超過1000名網友的推薦。
“我的資金被配置在權益基金,收益一直落后于市場上同類投資,但高盛一直在賺我的管理費,因為這些投資存在8年至10年的期限,所以現在我還不能拿回錢,除非我愿意承擔巨大的‘割肉’損失。”這名投資者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