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訊 去年4月,衛生部和農業部公布47種可能在食品中“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中,工業用甲醛位列第十,“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種”則包括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血豆腐。不料,甲醛溶液又竄逃到蔬菜保鮮領域肆虐。
目前的農產品[0.00 0.00% 股吧 研報]檢測體系,一般只針對農藥殘留,而甲醛屬于化工產品,并不在檢測項目內。被曝光后,各地亡羊補牢,紛紛增加白菜的甲醛檢測項目。
“誰敢用啊,要蹲局子的。”5月11日,山東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一名來自該省青州市東夏鎮的菜販子正在賣白菜,向他提及甲醛保鮮時,他已經表現得很敏感。
從4月底到5月初,多家媒體報道了一些長途菜販到山東青州等地販運白菜時,通過噴灑甲醛溶液保鮮,并稱“都這么干,有三四年了”。
因甲醛水溶液具有防腐、保鮮作用,此前,不法商販多用其浸泡水產品以達到保鮮,使色澤潔白。
去年4月,衛生部和農業部公布的近50種可能在食品中“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中,工業用甲醛位列第十,“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種”則包括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血豆腐等。
不料,這次甲醛溶液又“竄逃”到蔬菜保鮮領域肆虐。
事發后,青州對攜帶和使用甲醛保鮮白菜的菜販進行了查處,同時刑拘了2個為菜販提供甲醛溶液的蔬菜經紀人。
但“甲醛白菜”再次引發了公眾對蔬菜質量安全的關心和擔憂。
目前的農產品檢測體系,一般只針對農藥殘留,而甲醛屬于化工產品,并不在檢測項目內。被曝光后,各地亡羊補牢,紛紛增加白菜的甲醛檢測項目。
青州市農業檢測中心主任朱樹興對此評價說,甲醛保鮮白菜是“隨社會發展出現的監管盲點”。
上海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農產品保鮮加工學科研究員喬勇進也稱,目前在農產品的保鮮階段,尚沒有制定明確的國家標準和規范,儲運時也缺乏保鮮的標準化流程。
除了保鮮環節,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哪些環節已經有了規定和標準,哪些環節尚沒有規定和標準?蔬菜已有的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存在哪些問題?
栽培:監管控制農藥等投入品
壽光被稱為“中國蔬菜之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84萬畝,冬暖式大棚40萬個,年產蔬菜40億公斤,品類主要是茄果類,如黃瓜、番茄、茄子、辣椒、絲瓜、苦瓜等。
農業行政執法大隊承擔著該市的農藥監管和檢測抽樣任務。大隊長信俊仁說,蔬菜的質量控制從蔬菜栽培時的投入品就開始了,投入品中與蔬菜質量關系最大的是農藥。
根據《農藥管理條例》規定,我國實行農藥登記制度。生產農藥和進口農藥,必須進行登記。而農藥登記需要進行兩年18項急性、亞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試驗,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隱患的產品不會獲批登記。
國家還根據實際情況,先后禁止、淘汰了33種高毒、高殘留的農藥,目前我國高毒農藥的比例已由原來的30%減少到了不足2%,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農藥也達到17種。
信俊仁介紹,有些限用農藥禁止在蔬菜上使用,但允許在小麥上使用。而壽光大部分土地種植蔬菜,因此實行“一刀切”,對限用農藥也規定一律禁用。
為保證進入壽光的農藥合格,農藥品牌在進入壽光時,必須到農業局登記,“查看是否正規廠家生產,就怕小廠生產的,有問題。”
生產廠家或代理商提供有效證明后,農業局將其錄入農業投入品準入系統進行備案,“不備案,就沒有它的生存空間。”
該系統在“壽光農業信息網”有查詢端口,農資店要批發購入農藥時,可以上網站查詢該品牌是否有備案。壽光農業行政執法大隊會聯合設立在各個街道、鄉鎮的執法中隊檢查農資店,如查到售賣未備案的農藥,就將“狠罰它”。
根據農藥等的是否使用及用量多少,農產品還有無公害農產品(允許使用農藥)、綠色食品(對農藥的用量和殘留的規定相對無公害產品嚴格)、有機食品(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轉基因技術)之分。
記者注意到,在壽光洛城街道一農業合作社的墻上,就貼有《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安全操作規程》,在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推薦方法一欄,依照先后順序為:利用天敵-優種優作-物理防治-藥劑防治-優先生物農藥。
比起蔬菜上市前的抽檢這種“比較滯后”的把關,信俊仁認為投入品監管相當于把關前移,“從投入品把了關就沒問題”。
流通:產地、市場兩頭檢測農殘
蔬菜從田間到餐桌,完整的流程一般如下:產地農戶-物流市場-目的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千家萬戶。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間環節也會不斷減少,如熟知的農超對接。
在這一系列流程中,控制蔬菜安全的手段,是對農藥殘留的檢測。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農藥殘留,判定產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重要依據是食品中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
近兩年,我國加快了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步伐。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日前稱,僅過去兩年,修訂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就達到2319項。
實踐中,分兩頭對農藥殘留進行檢測,一是產地準出,一是市場準入。
具體以產地壽光和消費地杭州為例,設有檢測室的環節包括:壽光的農業合作社(產地農戶)、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產地批發市場)、杭州兩大蔬菜批發市場(消費地批發市場)、杭州農貿市場(消費地零售市場)。
壽光的一棵蔬菜被農戶采摘下來,運到農業合作社或交易市場中準備交易時,就要面臨合作社或交易市場的抽檢。
壽光市洛城街道愛農之家蔬菜合作社的檢測人員告訴早報記者,每天都會抽取10戶的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還要做臺賬。
蔬菜坐著菜販的運輸車從農業合作社出來,最后到了壽光市農產品物流園。有時候農戶會直接將蔬菜送到物流園來交易。
進入物流園的蔬菜,就要面臨物流園檢驗檢測中心的抽樣檢測。該中心主任國明茜說,一般對車輛進行抽檢,但如裝載的是農藥殘留易超標的高危品種,如黃瓜、絲瓜等,就要車車檢測。
蔬菜從物流園出來后開始長途運輸,十幾個小時后便可抵達杭州的兩大蔬菜批發市場。
杭州兩大蔬菜批發市場對蔬菜實行“全檢”, “檢測每一個批次,不是每一棵菜,比如車上幾個品種,就抽取幾個。”
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管委會社會事務科農產品質量安全主管戴國良說,因為兩大蔬菜市場供應著杭州市場及周邊200公里的蔬菜需求,因此市場的檢測工作是由政府接手在做。
此后,蔬菜經由批發渠道,到達杭州的一個個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同樣要進行檢測。
杭州葉青兜農貿市場檢測員景美愛說,農貿市場檢測的品類根據時節和抽樣時的可疑情況而定。如夏天容易腐爛的菌菇類;如“小青菜、空心菜很嫩,又沒有蟲眼,很可疑,因為上市前不打藥易生蟲”;又如容易變色的茭白、藕,拿來檢測其是否系二氧化硫漂白。
上述各個環節的檢測,均為快速檢測,只有在檢測結果不合格、事主有異議的時候,才會進入常規檢測環節,進行定量檢測。
快速檢測一般依據兩個標準,《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量的快速檢測》(GB/T5009.199-2003 )和《蔬菜上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毒快速檢測方法》(NY/T448-2001)。(注:GB為國家標準,NY為農業行業標準)
如上述兩大類農藥中有一種殘留超標,快速檢測方法一般能測出來有農藥殘留超標,但具體是哪種農藥無法確定,這有賴于常規檢測。
常規檢測一般依照《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的測定》(NY/T 761-2008 )進行,能夠確定具體哪種農藥超標及超標多少。
如果蔬菜檢測不合格,按照規定,或者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監督銷毀。信俊仁說,如發現蔬菜使用了違規的高毒農藥,如追溯到源頭農戶,還要給予農戶“鏟苗”的處罰。
除了以上市場主體自己的檢測外,從地方到國家的各級農業部門每年都要進行幾次農產品的例行監測。如,農業部一般一年會在全國進行4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時間分別為1-3月、4-6月、7-9月和10-12月。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并通報各地,要求對監測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儲運:保鮮領域尚無國家標準
農產品的保鮮發生在栽培之后、加工之前,處在一個過渡階段。
這時,農產品雖然采摘下來了,但仍然是活體,又即將上餐桌,因此防腐保鮮存在一些困境。
上海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農產品保鮮加工學科研究員喬勇進表示,保鮮環節就存在一些亂象,“有些栽培的農藥在用,有些食品添加劑也在用。”
但栽培時對農藥有安全間隔期要求,在采摘前多長時間內不能用。而采摘后的農產品和餐桌很近,“(保鮮劑)可能今天用上了,明天可能就要吃了,所以安全不好控制。”
喬勇進的同事陳召明也表示,對于帶果皮、儲存時間長的農產品,如香蕉、橘子等,還可以使用一些防腐保鮮劑,而對于要鮮食的蔬菜,其采摘后流通時間短,從田間到餐桌上環節緊湊,“嚴格說來,不應該用防腐、保鮮劑。”
喬勇進說,因為我國在保鮮領域起步較晚,尚沒有制定明確的國家標準。
實際上目前對蔬菜的檢測,也只局限于農藥殘留檢測。一些用于保鮮的非農藥類化工產品,并不在檢測之列,最新的例子就是用于保鮮白菜的甲醛。
“甲醛白菜”事件發生后,青州市農業檢測中心主任朱樹興就抱怨說,“用什么標準檢測這個(甲醛),用什么儀器檢測?總得有標準,沒有標準,你怎么檢測。”“ 連規定都沒有,更別說標準。”
以至于當地派出所在查處甲醛白菜時,自己都一頭霧水,“當時焦點在,這個(甲醛白菜)是不是有毒有害食品,一直咨詢省里、各個部門。”“沒有一個單位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復。”青州市東夏鎮派出所副所長張玉亭說。
而山東省衛生廳和商務部在回應甲醛白菜一事時,援引的都是比較宏觀的規定。
山東省衛生廳援引2011年修訂發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規定,甲醛等23種物質不得作為食品用加工助劑生產經營和使用。也就是說,以任何方式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行為均是違法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對于菜農使用甲醛對農產品進行保鮮處理有法可依。他援引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33條規定,“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或者其他化學物質的不得銷售”。
但針對蔬菜保鮮領域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不可用之物如何檢測,并沒有一個單獨的明確規定。
青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勝田告訴早報記者,已建議上級農業部門對農產品使用甲醛,以及其他不屬于農藥范疇的保鮮劑制定相關規定。
但喬勇進認為,即使要制定國家標準也比較困難,且可行性不大,因為保鮮技術在不斷更新。他建議企業應主動做一些儲存、運輸的標準化流程,根據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采后儲存一個月后消費的,什么流程,采后儲存五個月后消費的,什么流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