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幅照片,展示了“好奇”號火星車的車輪,這幅照片是在第三次試車之后拍攝的。2012年8月5日,這輛六輪火星車順利在火星表面著陸,執行研究火星環境的考察任務
“好奇”號的車輪上有一些小孔,形狀為字母JPL,代表制造這輛火星車的噴氣推進實驗室
“好奇”號拍攝的一幅照片,展示了行進距離最長的一次試車的路線
北京時間9月3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開始了在這顆紅色星球上進行的迄今為止行進距離最長的一次試車。此次試車中,這輛火星車將朝著附近一個巖石結構行進0.25英里(約合400米)。這是“好奇”號的第一次“科學試車”,此前的試車旨在測試系統,這一次將在抵達目的地后對火星巖石進行鉆孔并加以分析。
8月28日,也就是著陸后的第22個火星日,“好奇”號向東行進了大約52英尺(約合16米)。這是“好奇”號的第三次試車,行進距離超過前兩次的總和。此前的試車測試了“好奇”號的機動系統,對著陸過程中發動機噴氣沖刷的一個區域進行了研究。
任務負責人、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亞瑟-阿馬多爾表示:“這次試車代表著我們朝著目的地格倫爾邁出了重要一步。看到‘好奇’號車輪上的火星泥土,我們都感到很興奮。‘好奇’號的行使非常順暢,正如這輛火星車的設計者所預計的那樣。”
格倫爾共有3種地形。“好奇”號項目組將在這里尋找第一個巖石目標進行鉆孔和分析。“好奇”號項目科學家、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的約翰-格羅澤格表示:“我們已經在路上,不過,‘好奇’號仍需要數周時間才能抵達格倫爾。抵達目的地后,我們計劃讓‘好奇’號停留一天時間。在接下來的一周左右時間里,我們還會讓它在抵達一個區域后停留更長時間。”不過,這個區域還沒有敲定。停留過程中,“好奇”號將測試機械臂以及機械臂末端的儀器。
在8月28日抵達的位置,“好奇”號的桅桿相機將拍攝一組照片,呈現“好奇”號任務的最終考察目標——夏普山底部的斜坡。在當前位置拍攝的照片以及桅桿相機在布拉德伯里登陸點拍攝的展現夏普山的照片將為科學家提供重要信息。這兩組立體照片的拍攝地點相隔大約33英尺(約合10米),能夠為科學家提供有關遠處地貌和可能行車路線的信息。
宇航局透露了為何在“好奇”號的車輪上加入莫爾斯碼。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好奇”號試車負責人馬特-赫維利表示:“這些圖案會在地面上留下印記,用于計算‘好奇’號的行進距離。”這個工具被稱之為“視覺測程”,允許“好奇”號利用地面上的印記判斷自己的行進距離是否與預計的一樣或者車輪是否打滑。在坡度較陡的斜坡或者土壤松軟的地帶行進時,“好奇”號會經常停下來,通過地面上的印記了解自己的行進情況。
通過測量與數十個明顯特征之間的相對距離,例如小圓石、巖石上的影子或者車轍中的印記,“好奇”號能夠判斷出車輪的打滑程度。如果沒有在很大程度上打滑,“好奇”號會規劃下一段路程,規劃時會將所處的位置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好奇”號操作人員和自駕駛軟件研發領導人馬克-麥莫納表示:“視覺測程將幫助‘好奇’號在容易打滑的地帶更準確地朝著目標行進,用更少的時間抵達有趣的目標,有助于科學家進行科學考察任務。行進過程中,這輛火星車會經常停下來檢查打滑情況,以確保行進的準確性。”
“好奇”號的6個車輪上均有莫爾斯碼,在荒地行進時,它們將發揮重要作用。“好奇”號并不直接讀取車輪中的莫爾斯碼印記。在沒有特殊標志的地帶,這些印記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參照物。赫維利說:“想象一下,自己正站在一個尖樁籬柵前面,而后閉上眼睛往一側移動。睜開眼睛后,你很難知道自己已經經過了多少個尖樁。如果一個尖樁形狀有別于其他尖樁,以它作為參照的話,你就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沙丘等沒有特殊標志的地帶,‘好奇’號也會遇到類似問題。車輪上的小洞就相當于一個形狀特殊的尖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