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發布的4月份全國乘用車的批發銷量為110.14萬輛,同比增長15%,環比減少5.4%;國內實際銷量97.18萬輛,同比上升7.2%,環比減少6.5%。專家分析,從前四個月的整體銷量來看,汽車市場進入復蘇期。
但對上海地區各大品牌4S店的走訪后筆者發現,奮戰在一線的經銷商們并不認可市場進入復蘇期,反而大多數人表示“4月下旬車市就開始衰落,5月銷售還是沒有起色,哀鴻一片。”有人甚至說:寒冬已經來臨。
賣車無利可圖
時值周六,浦東地區某家進口日系品牌展廳內,一天的到店量也不過20人。銷售員抱怨說,周末到店量還可以,平時一般只有5-10個人的到店數。上個月,該店成交了70輛車,“這個月真不敢去想”。
也有銷量驟升的。工作日,浦西地區某韓系合資品牌4S店內十分熱鬧,由于車價的不斷下探,使得本以高性價比著稱的韓系車再次紅火一把,但其負責人介紹說,每賣一臺,4S店就虧損至少3000元,往年是年底促銷,把主機廠返利讓出來,今年還沒到年底,就已經虧本賣車了,否則庫存壓力大,無法承受。
而近期車市傳得沸沸揚揚的事件,是當年以加價銷售馳騁江湖的某日系合資品牌,近期連遭經銷商退網。上海地區該品牌的經銷商表示,退網是不得已行為。他透露,去年年中開始新車就賣不動了。今年以來,僅他一家店就虧損近700萬元,這兩個月銷量更差,沒有從廠家進車,直接導致年終返利被扣除兩個點,到6月份還沒起色,日子會很難過。另據了解,該品牌4S店年底返利平均為7個點。有傳聞該品牌上海地區已有經銷商不堪重壓,表示退網。
售后利潤攤薄
雖有經銷商表示,新車虧點錢無所謂,售后服務終歸能賺回來。但這一利潤轉化模式正在被打破。
有美系品牌4S店負責人表示,開業至今6年,月平均銷量能維持在100臺左右,但目前售后方面的忠誠客戶只有1500人,客戶流失量很大。他坦言售后利潤能彌補新車銷售虧損,但“力度有下降的趨勢”。更讓他覺得恐懼的,是來自臺灣地區的統計數據。比大陸先行多年的臺灣市場,80%的售后服務要靠營銷手段來維持,而不是類似大陸的4S模式,將買車、維修保養捆綁在一家店內,“賣車、維修都要靠營銷,壓力太大,很可怕”。
事實也的確如此。近年來,各類快修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服務質量與4S店不相上下,價格卻低廉許多,使得很多車主“用腳投票”,棄4S店而投奔快修店。位于虹井路附近一家面積為3500平方米的汽車維修店,開業不過2個月,月營業額直逼120萬元,“我們能做各種車型的維修保養,生意比想象的要好,進場量超出預料,我們已打算在浦東開分店”。
經銷商破局無力
賣車虧錢,售后分流,經銷商們對此無計可施,有經銷商不惜投巨資從主機廠進車,以求力保高額銷售返利,但庫存帶來的資金壓力,以及如何賣動新車,已令其叫苦不迭。
而最讓經銷商頭疼的,是在市場環境很糟糕的情況下,廠家仍然在馬不停蹄地擴張營銷網絡。即使是風頭最為強勁的豪華品牌,如寶馬、奔馳、奧迪,他們在上海的4S店也已分別達到了8家、5家、12家。有經銷商抱怨,上海面積并不大,在最近幾年的深耕細作下,目前豪華品牌的市場潛力已大不如前,但經銷網絡還在擴大,單店的月銷量和售后服務利潤都在下滑。
豪華品牌難做,其他合資品牌經銷店更是步履維艱。某日系合資品牌4S店經理表示:“我們也建議過主機廠暫緩開新店,但主機廠唯量為尊。銷量完成或者突破的一個最有效途徑,就是開新店、鋪網絡,至于經銷店的生存環境,他們不會考慮特別細致,經銷商永遠處于弱勢。再者,開一家4S店,仍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投資渠道,捧著錢求主機廠授權開店的大有人在。”
這就使得經銷商陷入一個難解的僵局中:在年度銷售任務的壓力下,經銷商只能選擇降價促銷,主機廠則選擇擴網鋪貨,4S店越開越多,價格戰日益激烈,庫存壓力依舊難以緩解,運營不好的經銷商不堪資金壓力,也只能退出市場。而一旦關店潮出現,主機廠的困境更難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汽企庫存為75.74萬輛,比2011年末上升了1.18萬輛,并高于2011年的最高水平。隨著氣溫的升高,車市將迎來傳統銷售淡季。不難預測,接下來經銷商之間的拼殺會越來越殘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