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進入車市傳統淡季,這兩個月處于上、下半年的過渡期,車市狀況將直接影響到下半年整體走勢。上半年,受上年“理性回歸”的影響,車市一直不溫不火,直到5月才迎來了久違的產銷雙增長。對于下半年車市,不同經銷商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法,有積極備戰淡季,在消費市場尋找更多機會的,也有調養生息,為下一輪進攻做好準備的。總之,接下來的淡季不會太平靜。
市場 購車需求受淡季影響被短暫壓制
對于鄭州消費者,已經養成了“金九銀十”的消費習慣,之前的7月、8月反而成為市場上的“傳統淡季”。
走訪本地市場,大多數經銷商早早便把促銷利器擺在案頭,只待合適時機一股腦地推出。當然也有部分經銷商捷足先登,降價、送裝飾、延長保修年薪等促銷政策早早便推出施行。
去年,7月、8月車市在大力促銷下也出現了轉機,但大勢難擋,縱觀全年的產銷數據仍擺脫不了“微增長”的現實,習慣了兩位數增長速度的經銷商今年不得不挖空心思籠絡客源,在淡季保證銷量。
“購車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并且該需求正在與消費者購買能力的提升一并高漲,但礙于淡季的傳統影響,剛性需求短暫被壓制或在情理之中,此時就看誰能把淡季營銷做到極致了。”業內人士直言,隨著低價促銷的深入,車市淡旺季的特征勢必會越發模糊。“由于不少車企聯合經銷商在淡季中推出幅度較大的促銷政策,在求學熱、結婚熱、上學熱等消費潛力釋放的刺激下,車市呈現出淡季不淡的景象應該不是難事。
該業內人士同時還說,不少持幣待購的消費者仍存在購車疑慮,總以為“金九銀十”是購車良機。“從去年九十月份的銷售數據看,‘金九銀十’成色大減,促銷力度相比平時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甚至還不如平時。所以,建議大家買車還是把眼前的實惠擺在首位,把寶押在下半年不保險。”
聲音 降價促銷唱響淡季營銷主旋律
進入七月以來,車市淡季影響逐漸顯現,但也有部分經銷商坦言,淡季事實存在,從目前統計的銷量看,影響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上周末,記者來到位于中原西路的東風日產中原店,店內熙熙攘攘的客戶把銷售顧問“全面封鎖”。該店市場部經理表示,近期店內客流量較上月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成交量雖小幅下降,但銷售目標沒受多大影響。
和東風日產中原店情況相同的還有不少合資品牌經銷商。經營上海通用、北京現代、廣汽豐田、東風悅達起亞等品牌的經銷商負責人均表示“目前淡季影響不是太大,但8月就不好說了”。
與合資品牌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部分自主品牌和進口品牌。
“最近兩天氣溫不是太高,進店客人還算不少,但相比5月的時候還是減少了近四成。”一位合資品牌經銷商坦言。
“上半年,鄭州兩家平均每月320臺的銷量還是低于銷售預期。”河南國際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魯蕭峰透露,“年初,公司制定的增長率是40%,但目前我們的統計數據僅為20%。進入傳統淡季后,此數據仍將降低。”但魯蕭峰同時表示,大力度的促銷將對淡季的銷售起到積極的作用,市民選擇此時購車實為最佳時機。
鄭州之星行政總監陳政良也坦言:“上半年逐月下降,1~5月份共計銷售1773臺,距離全年5000臺的銷售任務相差還是不小的。目前淡季已經來臨,經銷商要想保證銷量必須推行大力度的降價促銷,就拿奔馳說,我們近期的營銷重點就是要讓消費者以最低的車價圓了自己的‘奔馳夢’。”
政策 大力度“國字號”優惠政策“空降”有難度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現有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800.03萬輛和802.35萬輛,同比增長3.19%和1.70%。其中乘用車產銷634.07萬輛和633萬輛,同比增長7.05%和5.48%,雖然從增長率來看,今年車市走勢放緩的格調已經確認,但從上半年月銷量的變化不難看出,今年車市正在逐漸消化去年政策退出的不利影響,回歸到合理的增長狀態,而這恰恰正是國家通過政策調控,希望最終得到的理想狀態,基于此分析,下半年國家相關部門應該不太會再次通過政策干預,從而影響汽車市場的自我調整。
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日前的表態也部分印證了這一猜測,據透露,目前他們仍在討論購車激勵政策的必要性,但目前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采取同2009年一樣的刺激政策。據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之所以不太會采取大規模的政策補貼,是因為2009年和今年有很大的經濟背景差異,前者面臨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我國4萬億補貼的拉動內需政策,而今年只是國內經濟的自我調整和軟著陸,一個健康、穩健的增長幅度正是國家調控部門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據國家發改委透露,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表示汽車產業的發展重點是新能源汽車,而并不僅僅是普通汽車的普及,因此即使有補貼政策出臺,也將主要針對相關環保車型,單純對鄉鎮居民補貼轎車購買的意義不大。
業內人士同時表示,目前國內市場很多品牌車型的價格在經過經銷商的數次讓利后,優惠幅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家的政策補貼,與其觀望等待,還不如抓住目前最好的購車時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