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國家扶貧政策幫大忙,我們發家致富就只能是個幻想,我們全家的打工命運就不會得到改變。現在我們全家都變成‘產業工人’了,感謝共產黨的扶貧政策好!”
2月22日,岑鞏縣翠綠水廠廠長彭昌銀一邊察看從國外進口的全套飲用水高級生產設備,一邊介紹他的“發家史”。
貧窮,曾是他們的代名詞
年過四十的彭昌銀,原是注溪鄉周坪村巖灣組一位普通農民,家里共有兄弟6個,他排行老二。由于寨子處在群山夾抱之中,地少人多,收入來源逼仄,生存條件惡劣。用他自己的話說“寨子頭人人窮得巴灰”。
18歲那年,看到大哥和寨上一幫大齡青年一個個因為窮,沒能娶上媳婦,彭昌銀也開始擔心自己日后的命運,橫下一條心,去了省城貴陽打工。
10多年間,彭昌銀先后給旅游公司當過通信員,到飯店炒過菜、做過廚師,省吃儉用努力存錢寄往家里,但仍然接濟不了家用。“貧窮,就像是一個黑暗可怕的無底洞!”彭昌銀這樣形容。
后來,在彭昌銀的勸說和帶動下,家里的老大、老三和寨里的幾個青年也逐步走出大山,加入了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行列。
“一沒文化,二沒知識,三沒技術,在外面,除了苦,除了累,除了委屈,無論走到哪里,農民工依然是“窮”的代名詞,總覺得低人一等。”彭昌銀說。
1991年,正當彭昌銀幾兄弟彷徨苦惱的時候,山寨里照進了黨的扶貧陽光。
是留守,還是繼續外出打工?
時任周坪村黨支部書記吳洪明,了解到了彭昌銀一家的情況后,主動上門做工作,鼓勵彭昌銀回鄉帶頭承包村里閑置的荒山種植金秋梨,發展資金全部由上級扶貧資金解決。
當年,彭昌銀種植了100畝金秋梨。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1996年金秋梨進入了盛產期。
這一年,正值注溪鄉岑王村1000畝金秋梨大豐收。當時市場沒有打開,果農的金秋梨賣不出去。
彭昌銀廣泛網絡在外信息,通過當地信用社申請貸款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把果農閑散的金秋梨以高于市場價全部收購,然后把兄弟幾個人組織起來,把收購來的金秋梨采取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形式,直銷到湖南懷化和本省貴陽、凱里等周邊城市。
三年下來,彭昌銀賺了20多萬元,同時也解決了自家5個兄弟的就業難題,結束了全家人的打工生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