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岑鞏縣大有鄉臘恰畈村千畝連片雜稻制種基地一角
筑巢引鳳做大優勢產業
日前筆者獲悉,2012年,岑鞏縣引進的中國種子集團、安徽荃銀種業、湖南隆平種業、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省內外制種企業與該縣8600余農戶簽定了雜稻制種定銷合同,保底收購價為12-1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2—6元/公斤。
據資料顯示,今年全縣制種基地面積猛增到3.31萬畝,比去年的規模2.25萬畝增加了47.7%。基地主要集中在龍江河沿岸、車壩河流域鄉鎮,制種農戶涉及10個鄉鎮79個村425個村民組。
雜稻制種產業是該縣傳統的優勢產業,有30多年的歷史,擁有目前貴州省最大的雜稻制種基地。
在實行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該縣引入競爭機制,筑巢引鳳,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以本土種子生產企業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龍江水稻產業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加強與實力雄厚的國內大型種業公司合作,大力開發市場建立生產基地,持續制種,借助大型公司的平臺將雜稻種子推向國內外市場,使制種產業得到了穩步發展,種農得到長期實惠。
目前,在該縣生產的有湖南隆平種業、安徽荃銀種業、重慶中一種業、合肥豐樂種業、廣東金稻種業、四川泰豐種業、江蘇明天種業、川農大高科種業、四川省宜字頭種業有限公司、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國豪農業有限公司、貴州友禾種業、銅仁鑫天地等10余家種業公司,岑鞏種子生產基地已成為全國大型種業公司的重要基地單元。
基地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
2011年,岑鞏縣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雜稻制種基地。
雜稻制種產業采取“公司十基地十農戶”、“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農戶”運行模式,通過廣大干群的努力,攻堅克難,抗旱保苗,全年雜稻制種基地面積從上年的1.6萬畝,猛增到2.25萬畝,制種農戶達到6500余戶。
所有農戶的種子生產全部實現訂單化。由制種企業與基地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保底價(不低于10元/公斤)收購,并建立賠償機制,對因技術原因造成花期不相遇,產量減少的,由種子公司給予補償,讓種農吃下“定心丸”。
為提高制種組織化程度,縣內龍江水稻產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創新管理機制,通過合作社把制種農戶有效集合攏來,通過資源整合,與國內種業公司合作,提高種子價格,實行統一管理,在基地實行技術、管理、農資供應,種子收購統一服務,提高了制種效益。
去年,全縣雜交水稻種子交售522萬公斤,平均畝產達到232公斤,畝產值達到2852元,總產值實現6420萬元,比上年凈增產值3009萬元,增長88.3%,全面完成了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的各項既定目標任務,全縣涌現出20畝以上的制種大戶80個,制種面積0.58萬畝,盈利面積為66%。
產業發展與服務環境全面優化
近年來,岑鞏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雜稻制種基地建設,出臺并落實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全縣上下各級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大了工作力度,對雜稻制種產業發展實行“保姆式”全程跟蹤服務,確保了雜稻制種基地建設的順利推進。
責任落實到位。成立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解決全縣種子生產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農業和扶貧開發局,負責日常工作。同時,成立縣種子技術監管組,負責種子生產安全過程、種子生產檔案的監管等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協調小組,理順規范企業技術人員行為,解決種子生產過程中技術指導服務的問題。同時,縣發改、財政、水利、工業、招商等職能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在項目、技術、服務等資源配置方面,向種子產業傾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對種子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實行各部門責任制和“一條龍”服務。
政策落實到位。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實施方案》,縣農業部門根據制種基地建設規劃,積極編制項目,努力向上級爭取投入。2010年農業部雜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落戶岑鞏縣大有鄉臘恰畈村實施,大力推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合力打造高標準的制種基地,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各鄉鎮也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基層干部進入適宜制種區域發展和指導農戶制種,鼓勵大戶進行規模化生產。縣里積極爭取了省、州相關部門的支持,把制種納入了種糧直補范圍,去年,全縣2.25萬畝雜交水稻制種田補貼按照中稻田補貼;實施了制種基地購置農機(含植保機械)補貼30—50%;制種企業與農戶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合同,最低價不低于10元/公斤,有效保護了種農利益,促進了種農擴大種子生產的穩定性和積極性。同時,職能部門加大了執法力度,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非法經營,維護種子生產經營良好秩序。
服務落實到位。全縣各基地組織了機耕隊和植保機防隊上門服務,解決制種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用工需求、病蟲害綜合防治。制種企業制定了完善的技術指導方案,制種專業合作社加強基地管理,每個制種基地設1名管理員、1名技術員和1至3名協管員,為基地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管理與技術服務。(張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