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訊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是我們各條戰線的實際行動,是2300萬上海人民的共同心愿。從今天起,本報開辟“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申城之變”專欄,將分別通過“記錄”、“講述”、“圖說”等形式,以形象生動的事實記錄再現這十年的歷程,以百姓的樸素語言講述科學發展的輝煌,以生動的數字、圖片描繪發展帶來的巨變。
黨的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高歌前進,和諧社會扎實構建,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上海作為努力爭取成為科學發展先行者的城市,我們對這輝煌的巨變,具有感同身受的深刻體驗。飲水思源,上海的每一步發展,民生的每一步提高,都得益受惠于這條寬廣的道路;仨曜冞w,我們的體會來自于身邊;見證十年成就,我們的喜悅發自于內心!
上海經濟驅動引擎悄然升級:除了傳統意義上拉動GDP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還有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這三個“引擎”助力“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就是制度創新引擎最直觀的體現。從今年初實施以來,“營改增”顯著加速了上海總部經濟的集聚。去年全年上海吸引跨國公司總部48家,今年僅1月—4月就已吸引了25家總部落戶。
制度創新的引擎作用,還體現在復合型的影響作用。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研究員評價,“營改增”不是一次簡單的變革,而是契合著上海轉型發展新坐標的重要調整。“營改增”不僅實現結構性減稅,也有利于增強服務業競爭力,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推動三次產業融合,是一項與服務經濟相適應的稅制改革。財稅部門統計,一季度,本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收負擔超過20億元。
科技創新也有巨大驅動力。隨著土地、環境、資源約束日益顯現,上海亟待擺脫對傳統重化工業、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要靠自主創新對產業“點石成金”。上海科技創新成果獲獎總數占全國比重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傳統行業企業的自主創新不遜于科研院所。振華重工每年將營業額的3%以上投入科研,千萬元重獎自主創新已持續多年;上汽集團今年推出自主創新核心產品MG5和榮威950,拉開自主品牌第二代產品市場投放序幕;寶鋼創新制度改革,給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自由空間,技術創新產生的易拉罐鋼、油井管、節能高效“后處理”等叫好又叫座。
科技創新的牽引力,看研究與發展(R&D)經費與GDP之比就可見一斑:2002年為1.89%,2011年上升到了2.9%。上?萍紕撔碌“含金量”也迅速提升,2002年上海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418項,到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至2388項;2002年上海取得的科技成果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65項,2011年增至211項,增加兩倍多。2011年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是2002年的4倍多。
管理創新的引擎也已發力,一場各級管理部門內在的“系統更新”正在悄然啟動。上海取消了對區縣GDP的考核,增加了區縣提高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權重,并按照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評辦法。又推出《“十二五”時期上海推進科學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改革試行方案》,調整了考核指揮棒。其中有30個指標為首次設立,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財政的民生支出比重、社會安全保障投入增長率、社會安全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等。
從抓項目投資、抓GDP數字,升級到營造適宜各類人才、企業發展的環境,已經成為各區域、各部門工作的新共識。
上海新“引擎”助力創新轉型,與此同時,“三駕馬車”的拉動力依然還在,但衡量標準有了變化,從過去單純看速度增長,轉換為更看重內涵提升。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達到10.6%,增幅明顯快于出口、投資,消費的拉動能級明顯提升。2011年,上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0.3%,與2002年的8.2%相比,投資拉動的格局明顯改觀,今年1月—3月,本市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放緩,比去年同期下降2.8%,但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過去倚重的房地產投資下降了2.5%,而金融業投資增長4.2倍,為未來上海經濟結構的優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