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 成家立業是一件人生大事,而對于已接近1億人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這件美好的事卻有些“沉重”。有研究表明,他們在婚戀問題上面臨諸多障礙,如收入低、工作時間長、缺乏社交機會,等等。
與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離鄉土更遠,卻未必距城市更近。城市經歷使他們的婚戀觀更加現代,但缺乏相應的社會環境支持,談一場自由的戀愛、成立一個溫馨的小家,對他們來說還有些奢侈。考慮到這一群體的龐大數量,這一看似個人選擇的小問題,實則也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大問題。我們關注這一問題,也期待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幫助這些年輕人撐起寬松的婚戀空間。
據統計,我國現階段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務工者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外出務工者總數的58.4%。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能否在成家立業的關鍵年齡順利找到配偶并組建新家庭,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婚戀網站世紀佳緣近日發布了一份《藍領婚戀報告》,發現城市里以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新生代務工人群的婚戀需求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工作時間長、人群接觸面小、行業從業人員性別組成單一是他們面臨的諸多障礙。繼去年底全國婦聯發布《新生代進城務工者婚戀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之后,這一話題再次被引入公共視野。
近日,記者就報告所涉及的問題隨機采訪了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外來務工者。他們對婚姻和愛情的向往與同齡人無異,只是這種向往被現實壓得有些沉重。
工地小伙
找個對象不容易,網絡交友漸成新途徑
自從和老家的女朋友分手后,在北京某工地干活的河北小伙子王帥至今也沒談上另一段戀愛。
王帥今年24歲,河北保定人。出來打工前,經朋友介紹認識了鄰村一個姑娘,兩人很能談得來,不過后來他來北京,女友去了保定,異地戀堅持了一段時間,就分了。
“找個對象哪兒那么容易!”盡管王帥經常把攢錢娶媳婦兒掛在嘴上,同伴也拿這個打趣他,可真說起找對象的事,他是發自內心的無奈。工地上都是男的,早6點到晚6點,干一天活掙一天錢,舍不得請假,王帥接觸姑娘的機會很有限。
“去飯館吃飯,買東西啥的,我也跟那兒的服務員聊,可人家看得多了,哪能瞧得上咱?”問及找對象的條件,王帥幾乎是脫口而出:“沒條件!遇到喜歡的就行。”
盡管找對象對于19歲的侯世鵬和侯方路來說,還有點早,可是兩個人都已經感覺到了壓力。他倆來自山東菏澤,都是跟著父親到北京工地上干活兒,按照村里的輩分,侯方路還得管侯世鵬叫叔叔。兩人休息時間喜歡到公園里逛,“北京啥都好!”
侯世鵬說,到了年齡,家里自然就會讓他相親了。不過,他有點矛盾,怕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反正只能按自身條件找,太高的實現不了。”以前他們當保安,每月工資只有900元,現在換到工地上,每月掙得多了,可工地上全是男的。
侯世鵬的QQ上有好幾百個好友,他最近還發現新買的手機里有一個內置的婚戀網站的應用。“不排除在網上找的可能性,我一個表哥就是在網上談的,都結婚生孩子了!”
同樣在工地的河南小伙子杜鵬算是幸運的。從老家出來后,他一直在北京建筑工地上打工,雖說辛苦點,每月能有三四千元。一年前,通過QQ聊天認識了在公司做文員的同鄉女友,兩個人已經談婚論嫁了。
雖然戴著安全帽,工裝上蒙著厚厚的塵土,還是能看出來杜鵬挺新潮,左耳朵上戴著一只亮閃閃的耳釘。他說,他和女朋友都不挑剔,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就是踏踏實實過日子,等攢夠了錢,就回老家結婚,做點小生意。
北漂男女
高不成低不就,不敢去想未來
已經來北京兩年的賈小偉,最大的心愿就是趕緊找個女朋友。
賈小偉24歲,老家在河南農村,初中畢業后到東莞電子廠打工,后來又學平面設計,2010年來到北京,考取了驗光配鏡師資格,應聘到一家眼鏡店做店員。最近,老板開了一家分店交給他打理,他月薪能拿到四五千元,手下還管著三四個人。眼看生活漸漸有了起色,緣分還是遲遲沒來。
皮膚白凈、身材魁梧的賈小偉說,他也不知道,找對象怎么就成了個問題,“我現在吧,是高的夠不著,低的找不到。”
賈小偉談過一個女朋友,后來,有專科文憑的女孩考上了家鄉的公務員,這門婚事也就算吹了。“主要是她家里人反對”,小賈說起來,還是有些傷感。
來北京兩年,他也試著交過女朋友,有店里的顧客,有同事或老鄉介紹的朋友。最長的一次談了兩個月,女孩是個護士。“也就是談著玩,明顯不可能嘛。誰家女兒是白養的?嫁那么遠,我得給好多彩禮錢。”賈小偉自嘲地笑笑。
剛來北京時,賈小偉住在地下室,升職后換成住平房,房租900元,每天蹬半個小時自行車上班。這兩年省吃儉用,手頭存了五六萬,“要是找了女朋友,肯定就攢不下這些錢了!”
“北京這地方吧,太現實了,什么不花錢!請女孩吃飯怎么不得兩三百啊?以前我在東莞廠里時,追女孩子買點水果就行!”賈小偉說他特別羨慕東莞的哥們兒,都能找到女朋友。
對于未來,賈小偉還算樂觀,“我目前要先好好攢錢,開一家自己的眼鏡店。其他的,就只能看緣分了。”
23歲的河北姑娘張晴,16歲出來打工到現在,已經待過好幾個城市。來北京后,當過餐廳服務員,做過銷售,現在的男朋友是她在餐廳打工時的同事,山西人。
“我覺得北漂談對象挺難的,一是離老家遠,陌生人不可靠。二是經濟問題,說白了,見的世面多了,想要的東西也多。”張晴說,她和男朋友每月花銷要四五千元,“吃飯啊,逛街啊,都得花錢,可是你能不吃不逛嗎?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男朋友偶爾還會送我個小禮物。”
張晴對于未來沒有太多擔心,“趁年輕多學點兒東西,多掙錢,其他的沒心思想。”
打工夫妻
看重對方是否可靠,想把孩子帶在身邊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很難相信22歲的陜西姑娘小張,已經是一個半歲孩子的媽媽。
小張老家在陜西農村,初中畢業跟著親戚來北京,賣過水果,當過餐廳服務員,目前在一家連鎖糕點店上班,每月能掙2000多元。因為上班有要求,小張也學會了化妝,涂著紫色的眼影,一身得體的工裝,看起來與城里姑娘沒啥兩樣。不過一開口,還是顯得很羞澀。
做餐廳服務員的時候,小張開始相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兩個人能說得來,他對我好就行。”經人介紹,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四川人,干裝修活,兩個人很能聊得來,卻遭到了家里的激烈反對,理由是家鄉離得太遠了。小張說,她的同伴找對象大多找老家的,知根知底,免得上當受騙。
“我就跟我媽鬧。”小張低下頭靦腆地笑了笑,“剛開始我爸媽還有意見,后來我一懷孕,他們也沒辦法了。”
小張和丈夫租住在郊區一間平房里,房租300元,冬天沒有暖氣,要生爐子,“打工的嘛,也不用住得太好。只要他對我好,怎么都行。”丈夫收入不太穩定,兩個人每月生活費將近2000元,還要給家里寄五六百元。
孩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看,短時間內不可能接到身邊來。“想孩子又能怎么辦?總不能我們都回老家種地吧?”小張平靜的話里藏著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