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的“雙重邊緣人”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王春光
這個問題不是他們個人造成的,與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國家應該下定決心,完善社會政策,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保障,免除后顧之憂
在當今的農民工中,新生代已經占主導地位了。與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一方面缺乏務農經驗,對農村的情感較少;另一方面外出不只是為了打工賺錢,更向往城市生活。從社會認同與城市融入上看,他們缺乏確定性,深陷矛盾狀態,搖擺在城鄉之間,是“半城市化”過程中的“雙重邊緣人”。
這種不確定性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婚戀問題是突出表現之一。由于目前的社會政策還不夠完善,他們無法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保障,要想“成家立業”面臨許多障礙。
外來務工人員無法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若與本地居民通婚會處于弱勢地位。若從境遇大致相同的人中尋找配偶,則要承擔更大的不確定性。首先是要不要選擇跨地區婚姻。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女方的父母可能出于情感或風險的考慮不愿意女兒遠嫁。我們在偏遠山區調研時,確實發現有這樣的例子,女方嫁到當地后才發現男方結婚前隱瞞了家中的真實情況。其次是結婚以后到哪里定居。城市不接納,農村又回不去,有了孩子以后生活成本更高。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新生代農民工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如果不能正常地組建家庭,細胞不好,社會肌體能健康嗎?而且,這個問題不是他們個人造成的,與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進城之前,在農村相對封閉的社區,婚姻基本上不是個問題,很容易依靠親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締結。進城以后,不確定因素就增加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婚戀觀念也在變化,從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父母的權威在下降,自身感情因素考量在上升。但與城市里的白領群體不同,他們又缺乏相應的經濟能力,不足以完全實現婚姻自主。
國家應該下定決心,完善社會政策,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保障。只有免除后顧之憂,這些正處于成家立業關鍵期的青年們才能安居樂業。
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太少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風笑天
階層地位、社會角色、流動性的工作,都給他們的戀愛、擇偶、結婚、生育以及子女撫養等蒙上了一層陰影,社會各界應給他們多一些關注
在關注農村外出打工青年的流動與管理、就業與經濟、權益與保障等問題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關注他們作為青年人所特有的戀愛、擇偶與成家問題。但目前的狀況是:由于種種原因,對他們的相關研究太少。
青年期正是一個人從“來源家庭”向“定位家庭”轉變的時期,成家立業是青年階段的首要任務。對于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年來說,除了要尋找工作,獲取經濟收入以外,還要在外出打工的過程中選擇配偶、建立家庭、生兒育女。
作為相對于城市人的農村人、相對于本地人的外地人,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城市社會的邊緣人而生活。這種階層地位、社會角色,也給他們的戀愛、擇偶、結婚、生育以及子女撫養等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他們的職業特點往往是臨時性、流動性的,從事的工作性質也多是體力活、手工業、服務業,這些特點又加重了這一困難。
對于未婚青年來說,較之農村的封閉環境,他們在擇偶上可能具備更為有利的條件,但是其在城市中的工作、交往、居住方式等客觀限制,會給他們的戀愛與婚姻帶來一定的障礙,并引發外出打工青年中較普遍存在的未婚先孕現象以及生殖健康等問題。
對于已婚青年來說,情況則更為復雜。當夫妻一方外出時,其家庭關系會受到嚴重影響;當夫妻共同外出時,又會形成目前備受關注的“留守兒童”問題。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一方面會加重生活負擔,同時也會遭遇子女在城市就學等困境。
總之,農村外出青年的婚姻家庭問題,是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呼吁社會各界的關注,呼吁政府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是目前迫切的一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