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苗寨,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報德鄉,位于凱里市東南27公里的苗嶺腹地,分上下兩自然寨。對外開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規一點的叫法應該是“朗德上寨”。作為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游覽地這里是有名有實:吊腳樓、蘆笙堂、風雨橋一個都不少。節日期間或旅行團來到時會有熱情的迎客儀式和盛大的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等苗族歌舞表演。后來在各地興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啟發下建立的。
搜狐旅游重磅推薦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環抱,茂林修竹,襯托著古香古色的吊腳樓,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間時隱時現,偶爾還能聽到兩嗓子苗民的歌聲。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長裙苗”。寨前有一條小河逶迤如龍蛇,小水車三三兩兩,南面有松杉茂密的“護寨林”,山上有當年楊大六起義時筑起的碉堡、戰壕;北面有楊大六橋—風雨橋橫跨于河上,過橋后還能看到楊大六練兵場。還有南、中、北三個不大的寨門,上書“郎德上寨”幾個字。寨中蘆笙堂后就是“楊大六文物博物館”,里面陳列著當年楊大六起義時用過的刀、叉、頭盔、鐵炮等物品。
貴客進郎德上寨得按苗家禮俗喝攔路酒。從寨腳公路開始,到寨頭的進寨門樓,設迎客攔路酒卡,多達12道。每道酒卡,在路中間放一張方桌,兩邊站著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最后一道酒卡是進寨門樓,土碗換成了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滿飲進寨者,非“海量”莫能。不過不善飲酒的客人也不必擔心,只要你雙手背在身后,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并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了。主人雖然好客,但絕不會強人所難。歡迎儀式還有燃鐵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在這之后,婦女們身穿繡衣條裙,頭戴銀角冠,男子們則長袍馬褂,全村盡出,把客人引至寨中心蘆簽場。場上銅鼓高懸,青年鄉民在這里為客人獻上傳統的苗族歌舞:蘆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銅鼓舞……最后,全村男女老少絡繹上場,圍成若干個同心圓,隨著銅鼓點子款款繞場起舞,客人們也被邀入場內,使狂歡活動達到高潮。歌舞之后,可信步走人普通苗家,那“吱呀”的紡車,“嚓嚓”的布機,講述著大山中寧靜的生活,熱情的村民定會邀你在吃新節或過苗年時再來,那是他們最隆重的節日。
寨子里值得細細品味的,還有一座座吊腳木樓,大多為典型的三層結構,一層養豬牛,二層住人,三層堆放糧食及雜物;最惹人注目的,當然是寨子中心的蘆笙堂,在地面上用石條鋪出了類似于銅鼓上12道光芒的紋樣,非常漂亮。 在很多介紹苗族風情的宣傳冊上往往能看到一個用卵石排列得很好看的蘆笙場,圖案模仿古代銅鼓上的十二道太陽光芒砌成,兩頭還有用石料鋪的兩匹飛奔的駿馬,那就是在郎德上寨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