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每年的苗歷三月十五,是貴州黔東南臺江地區一年一度苗族女子最為光鮮的的日子-“姊妹節”。我們生活在內地大城市的人,親近土生土長的苗家人不易;親近苗家姑娘更不易;近親靚麗的苗家姑娘更更不易;親近不但靚麗而且身著盛裝的苗家姑娘就更更更不易;而親近不但靚麗而且身著盛裝而且幾乎傾巢出動的苗家姑娘就更更更更不易了。有幸,臺江的“姊妹節”提供了這個難得的好機會。這也是我們這些攝影半發燒的色友們拍人文練手藝的極好機會。好機會一縱即逝,不容錯過。走,隨著我的鏡頭去見見這一年一度、難得一看、連看兩度的貴州黔東南臺江“姊妹節”。
臺江姊妹節
臺江,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縣城駐地距州府凱里市48公里,距省府貴陽市218公里。苗族占境內總人口的97%以上,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縣份,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說,史稱“苗疆腹地”。
臺江一帶的苗族很早就有“姊妹節”的風俗。
“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指苗族民眾在每年春季由婦女們主持“吃姊妹飯”的節日,其中以臺江施洞老屯一帶為最。節日以青年女子為中心,邀約情人們相聚同吃姊妹飯、跳踩鼓舞、對歌、互贈信物、訂立婚約,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姊妹節”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1、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回不來。寨子里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紡紗織布織錦挑花刺銹,她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織出來的彩錦,比天上的彩霞還美;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么,心里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于是她們相邀去開田,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水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春天,她們在田里播了糯米種子,秋天時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還在田里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制成糯飯,再到田里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通過這種形式,妹妹們選上了如意郎君高高興興嫁了出去。以后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2、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后來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于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里,到田里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后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3、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后,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于結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后,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施洞地區吃“姊妹飯”活動十分熱鬧,每年農歷三月,當節日臨近的時候,遠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來,準備迎接和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農歷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們,都上山去采擷染糯米飯的黑樹葉子和黃花染成黑黃或多色的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里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后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為什么只要鴨和鴨蛋,而不用雞和雞蛋?因為鴨能過河,象征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里(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后,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斗牛、斗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象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團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了解加深,進而產生并傾訴愛慕之情,最終結為伉儷。
我們現在看到的“姊妹節”與當年淳樸實用的姊妹節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眼前的姊妹節,“表演”和“展示”的成分已經占了很大比重。但仔細觀察其中的一些行為方式,仍暗藏著很多與“尋親”相關的玄機。比如,姑娘們為什么要在那天傾其家中所有“穿金戴銀”,一比高下。明擺著,象征家里的經濟水平,更惹人眼。在婚配上顯示自己的能量和地位。當然,這不是唯一。我們這些無關的看客,就把這當成難得的養眼、審美和鍛煉抓拍的機會吧。
臺江的“姊妹節”姊妹節活動有三天,臺江縣城是主場,安排有“廣場踩鼓舞”、“賽龍舟”、“河道搶鴨子”、“姊妹節選美”等活動,比較熱鬧,但商業味道有些濃,不是我喜歡的口味。分場主要設在老屯和施洞一帶,那里的活動比較原生態,樸實,真實,是看“姊妹節”的必去之地。其中老屯是“姊妹節”發祥地,更原汁原味,最值得看;施洞依山傍水,風景秀美,除了看美人,還有風景可看,還可以在附近集市上看到和買到道地的非常精美的苗族手工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