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或是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癥狀。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月經不調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沖脈、任脈、子宮也相關,多與氣血虛弱、肝腎虧損、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聯。
月經不調基本癥狀
1、經期提前。月經提前指平時月經周期正常,突然出現月經周期縮短,短于21天,而且連續出現2個周期以上,但月經量正常。屬于排卵型功血基礎體溫雙相,卵泡期短,僅7~8天,或黃體期短于10天,或體溫上升不足0.5℃。
2、經期延遲平時月經規律,月經錯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連續出現兩個月經周期以上,但月經量正常。有排卵者,基礎體溫雙相,但卵泡期長,高溫相偏低;無排卵者,基礎體溫單相。
3、經期延長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正常,但經期延長,經期超過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凈。有炎癥者平時小腹疼痛,經期加重,平時白帶量多,色黃或黃白、質稠、有味。黃體萎縮不全者同時伴有月經量多;子宮內膜修復延長者在正常月經期后,仍有少量持續性陰道出血。
4、月經失調月經先后不定期、月經提前或延遲,周期或短于21天,或長于35天。
5、月經中期出血(又稱經間期出血、排卵性出血)指兩次規律正常的月經周期中間出現的出血,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導致的子宮內膜脫落引起的出血。
月經不調食療方案
中醫治療月經不調,采取補氣養血、祛瘀止痛的方法,而中醫醫生也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針對月經不調的各種癥狀,總結出了幾種食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