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
錦屏縣隆里古城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中國唯一的明代軍事城堡、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際生態博物館、省級風景名勝地區、全省首批重點三個優先開發的旅游區之一——黎、從、榕(包括錦屏、天柱)綜合旅游區的主要景點。隆里古城的人文景觀與錦屏三板溪景區——黎平苗侗風情——張家界自然風光旅游線融為一體,并處于核心位置,成為貴州省東線著名旅游線上的一塊精品。隆里古城態博物館位于隆里古城中心地段,是隆里古城標致性建筑之一,已成為隆里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生態博物館概念起源于1970年代的法國,至今全世界已有300多個,亞洲有4座均集中于中國貴州。生態博物館是國際博物館界開發的一種新的博物館形態,是對小區的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進行整體保護的新形式。整個小區就是一座生態博物館,它以各種方式記載和保護這個小區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精華,并推動這個小區向前發展。
1995年春,中挪文博專家蘇東海先生、約翰.杰斯特龍先生,安來順先生應貴州省文化廳的邀請,赴錦屏隆里進行科學考察。專家們驚喜地發現,在浸潤著苗、侗文化的土地上,還保留著一塊灼熱的漢文化。這里不但有優美的山川名勝,而且較完整地保留明代的軍事所城建置格局,象這樣保存完好的明代千戶所軍事城堡在全國已非常罕見。它是明代以來中央政權強化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滲透的產物。走進隆里,如同走進歷史。生活在隆里的居民保留和延續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習俗,它是一座鮮活的漢文化生態古城,有極大的歷史和文化魅力。
1998年10月,自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梭戛生態博物館的建成,隆里古城納入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系列。1999年3月中挪兩國在北京簽定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合作意向書,隆里古城作為明代軍事屯堡,于1999年被列為中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在貴州合作建設的4個生態博物館之一。 在創建一個鮮活的、沒有圍墻的、由平民構架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博物館,將古城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實行整體保護,達到延續歷史,傳承文明的目的。同年12月,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獲得了貴州省人民政府的批準。2000年9月,赴挪考察的貴州省人民政府代表團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出席了該項目的簽字儀式。貴州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國際合作項目,將此列入省重點民族村鎮建設規劃,從各個渠道投入資金。中共錦屏縣委、縣人民政府將其列入當年“十件實事”,并付諸實施。2001年元月,中挪兩國在北京舉行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第三階段)項目簽字,興建隆里、堂安兩座生態博物館。貴州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國際合作項目,將此列入省重點民族村鎮建設規劃,從各個渠道投入資金。
為了展示和觀賞隆里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2003年3月,在古城中心地段,新建了一座“中國貴州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設面積1136平方米,主館前院為辦公、接待及展廊、內院底層為展廳、二層為資料室和電教室。博物館內設碑刻展區、傳統街區展區、生產用具展區、生活用具展區、歷史政治展區和古城模型等幾大部分。該中心為三間兩層二進院兩天井樓房,外圍四周空斗馬頭墻的仿隆里明清典型民居,全系采用當地優質杉木建成,飛檐翹角凌空,繪有彩畫,力求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它是一個信息庫,也是一個旅游參觀中心。這個中心必將成為廣大專家學者研究隆里古城歷史文化的窗口。
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包含絕對保護區、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三個區域,總面積53公頃,古城內面積4817平方米,城周長1500米。
2004年10月15日,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開館。為此,貴州生態博物館以團體會員的資格躋身國際博協大家庭載入了國際和中國博物館的史冊。
中挪兩國在貴州合作創建的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則是反映一個漢族的軍事屯堡在現在名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中,它卻依然不受同化,這可謂湘黔桂少數民族地區高度密集的、唯一的“漢族文化”特色館。
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是一首山水依戀的歌謠,是座旖旎的自然風光與古跡相映成趣的貴州高原上一座露天博物院。這里不僅有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和獨特的環境、燦爛的文化,而且還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隆里作為中國唯一的明代軍事屯堡文化社區,一種文化體,輻射整個黔東南和清水江一帶,乃至整個中原地區。隆里古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運轉過程,像一顆閃爍的明珠,鑲嵌在風光秀麗的黔東南腹地。這座活生生的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與建設,以整個社區的遺產保護,必將給旅游業帶來廣闊的前景。(張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