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信息的不公開、不對等,讓學生家長對配送的營養午餐在食品安全和營養保障上均缺乏信任,讓不少配餐企業感到“身心受挫”。不少家長質疑:“快餐盒子干不干凈根本沒法知道,不知道孩子吃的東西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送到學校的飯菜不夠熱、不夠新鮮,也是配送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以北京為例,大量配餐企業都搬遷至五環以外,每天早上七八點飯菜出鍋,裝車再運送到學校,分發給學生,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加上交通擁堵、路上顛簸,不同菜品之間擠壓,飯菜冷卻之余,還會造成“賣相”不好甚至“串味”,導致學生覺得不新鮮,或者味道有點怪。
“跟那些深受孩子喜歡的洋快餐比,我們采取的是傳統做法,更注重食品的營養健康,也沒有任何添加劑。口味方面自然比不過洋快餐。”北京康興源學生營養餐公司總經理馬寶貴語氣里流露著一絲辛酸,“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學生家長能對我們這個行業多一些理解。”
學校食堂不愿提升供餐能力
北京市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在校食堂就餐的學生約為51.3萬,占總數的71.3%。
然而,不少城市的中小學校長均坦言,學校是否有食堂或者食堂的好壞,對學校考核并沒多大影響。相反,食堂一旦出點事,那學校和校長都得“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很多學校都不愿主動辦食堂。
另外,物價上漲的壓力比較大,但營養午餐的質量和分量不能“縮水”,這給學校食堂提出了很大挑戰。目前城市中小學校營養餐收費標準大致在每人每餐10元至15元左右。“學校營養午餐費上漲是個非常麻煩的過程。開會、拿具體方案、發家長通知書、同意簽字后才能實施。”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食品安全管理科科長白雪罡坦言,“因為沒有財政上的補貼,對于實在困難的學生家庭也很難減免。”
還有,學校食堂新擴建場地緊缺、食堂從業人員成本較高等,也是城市中小學校營養餐供應環節中的較大困境。北京市海淀區七一小學食堂管理辦公室主任劉華坦言,學校700平方米的食堂和食堂員工宿舍等,均是在原有校舍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除了食堂的23個人員編制外,其余的“臨時工”勞務支出均沒有納入教育經費范疇,是學校一筆不小的財政壓力。
采訪中,家長們呼吁,政府應完善中小學食堂的建設和管理標準,推動校內食堂的廣泛普及,改變目前餐飲配送公司主導學生餐市場的現狀。學校食堂管理人員建議,要讓營養餐的供給保證質量與安全,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責任、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督促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