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這個分數也要求不了太多,只要是正規學校,有正規老師,學好學差還在自己。”馬亮還特別強調了一點,學生一入學就和他們簽訂就業協議。“百分之百保證就業,要是你沒工作可以拿這個協議告我們。”
半個小時過去,這個學生被說動了。“我個人沒有問題,只要父母同意,我肯定報你們學校。”
“跟父母說的和跟學生說的就不一樣,跟父母要介紹學校怎么正規 ,管理怎么嚴。跟學生要說學校環境怎么好,青島怎么好玩。他們各自關注的點不一樣。”
在馬亮眼里,打電話目前是最有效的招生方式。學生不好招了之后,各個學校就開始發明一些新手段。帶學生參觀校園,海發錄取通知書以及打電話等方式都一下子出現了。“海發的錄取通知書絕大多數都是計劃外的,拿不到畢業證,這是騙人的。現在就是打電話能真正招到學生,打廣告都不管用了。”
但打電話的失敗率極高,“打十幾個電話不一定叫來一個學生。”馬亮的團隊一共四個人,每人都有兩部手機,每天不停地打電話。馬亮常感嘆人員太少,打電話的速度太慢。“有些猶豫的還要回訪,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話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馬亮每月的電話費怎么也不會低于五百元。
對于這么多電話號碼的來源,馬亮毫不諱言,“大多數是買的。網上專門有賣這東西的。也有些是從班主任處拿的,還有的學校有通訊錄,從報名的學生那里拿來的。”
過幾天,馬亮還要帶一批學生回青島去看看學校。來回路費他們自己出,學校負責食宿。在馬亮看來,這兩年才興起的這個新招作用并不是很大,“很多學生到處看,但到最后有可能哪個都不報。”
高校招生競爭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小縣城 ,郯城現在已經聚集了十幾家高校的招生老師。有專科學校,有本科院校的自考和成人教育,還有各種國際辦學項目。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地下卻暗流涌動。
“今天又招了一個,不容易啊!”7月19日下午,馬亮結束了一天工作后向領導匯報今天的戰績,馬亮所說的招了一個,是說這個學生已經預交了一部分的學費,也就是三四千塊錢。
“我從來不說別的學校的壞話,但有些學校的招生老師就不地道了,什么招都使,整天對學生說別的學校不好。”
當馬亮看到河南周口學生被篡改志愿的新聞時,他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難受。“都是讓形勢給逼的!”
馬亮今年5月下旬就來郯城了,第一件事就是找個賓館。“賓館的價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且還要好找。”馬亮解釋說,太高了受不了,太低了沒面子。最后馬亮選定了這家在汽車站附近的賓館,他要在這里住到八月下旬專科最后一次志愿填報結束,接近三個月的時間。
接下來馬亮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找畢業班的班主任喝酒。這是前些年興起的一種手段,給班主任一部分提成,讓他們幫著招學生。
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