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參加“洋高考”出國留學,不單是個人行為,許多中學也參與其中。近年來,中學開辦“出國班”蔚然成風。在北京,北京四中、北師大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市十一學校、北師大實驗中學、北大附中、首師大附中等十余所示范高中都已開設了“出國班”,即不同名目的中外合作課程班,今年上海已有20多所普通高中學校開設國際課程。這些“出國班”的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培養模式都結合國際標準和中國特色,每年的學費為8萬到10萬元。這也帶來“公辦教育資源被擠占”等諸多爭議。
相比中學開辦中外合作課程班,留學中介、培訓機構更早吃到大蛋糕。出國留學熱讓留學中介機構發展勢頭迅猛,賺得盆滿缽滿。
培訓機構服務海外留學的專業、高效甚至還吸引了不少海外華裔學生。一家留學機構的老師告訴記者,近幾年,一到暑假或圣誕假期,機構就能招到不少海外華裔學生。他分析說,歐美高中不以應試為導向,學校里的老師甚至反對學生專門針對上大學進行復習,輔導處于一種幾乎“真空”的狀態。我們則不同,“會有專門的培訓班,專門有人去研究,我們有的教SAT的老師,為了教學效果,每年都去參加SAT考試。”
近10年,留學花費不斷高漲。以讀大學本科為例,多家機構提供的數據是,目前在美國讀本科,僅學費和生活費兩項,每年就得16萬至25萬,加上其他費用得20萬至30萬元。留學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費用,也比10年前漲了一倍左右。然而,高標準和高學費仍擋不住學生留學的熱情。
優秀生源外流沖擊國內高教
作為一名海歸,回國從事教育產業的王劍認為,導致出國留學熱的原因,與近幾年中國家長的經濟能力增長有關系,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豐富,在千軍萬馬中擠上獨木橋,不如選擇國際排名更高的國外名校。現在優秀高中生出國,選擇的基本上是世界排名前100名以內的學校。
面對港校和國外大學的質量競爭時,國內大學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一些考生表示,目前內地高校在招生、課程設置、專業調整、學位授權、機構設置等方面還缺乏自主權,不僅制約自身發展的活力,而且導致了與國外高校及香港高校之間的本質不同。
多位教育專家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尖端人才,如今優質生源紛紛“外流”,應引起高度重視。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內地高招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應該加快。
目前,我國采用“統一高考,集中錄取”的高招制度,一名學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而被大學錄取之后,學生的學籍也就與大學綁定,轉專業都難,更難轉學。因此大學關心的就是招生環節,把學生招到手之后,能給這些學生怎樣的教育卻很少關注。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重選拔、輕培養”的傾向,這與西方高校“寬進嚴出”的做法恰恰相反。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指出,內地高招制度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實行平行志愿,保障學生的選擇權;二是增加統考次數,打破“一次高考定終身”;三是規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內地高招制度改革也應體現“寬進嚴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門檻,提高“出口”標準,并且真正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也就是自主辦學,讓大學自主招生、自主設置專業、自主進行學術研究、自主進行國際交往等等,才能真正讓我們的高等教育在競爭之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得到不斷發展。
有教育專家表示,希望內地高校與國外高校、港校相互“比拼”的招生模式,會在高校中形成良性競爭,促進內地高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這番話道出許多人的心聲,卻也可能擊中某些內地高校的痛處。近些年來,港校、國外高校在內地招生對內地重點高校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人們期望這種競爭給內地高校帶來“鯰魚效應”。只要真正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去關注“人”本身,重視與培養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樣,即使“洋高考”“狼來了”,也不會造成太壞的影響,而是開拓出競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