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秋季開學,很多高校都出現了大四學生因為忙著實習、找工作、考研復習導致課堂出勤率低的現象,有媒體使用“大四空巢”來形容。大四出勤率與前途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網友展開了討論。
“大四現象”利弊如何衡量?
一部分網友認為,到了大四就不來上課是一種“短視”的表現。網友“妮妮”說:“大學的時間本來就有限,而且大四的課程一般不多,還要耽誤這個時間忙所謂‘正事’,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磨刀不誤砍柴工’,有這種想法是‘短視’的表現。”
但也有網友認為這也可以理解。網友“何以解憂”說:“大四學生出勤率低的現象確實是有的,但是說‘空巢’也未免夸張,其實,大四的很多課程是選修課程,本來就是給有興趣的同學開設的,不一定也不可能要求全部學生到齊,而且‘畢業之后的路如何走’也確實是大四學生應該考慮的事情。”
針對“大四現象”,中國礦業大學教育管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丁三青認為,即不能夸大問題的嚴重性,也不能漠然處之。“作為學校,對于堅持正常課程學習的學生固然值得肯定,對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的學生也要給予理解,并進行正確引導。”
“大四現象”對于學生個人和學校教學的影響各有利弊,但總體而言弊大于利。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桑國元指出,對于學生而言,“利”在于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自由,可以自由地把時間支配給課外的活動,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喪失了一部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及資源;對于學校來說,那就是在很小程度上能夠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弊端在于長此以往,學校的聲譽、辦學質量等方面會下滑。
網友“烏雞湯小冰塊”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她認為,大四期間的低出勤率對于學生和學校都沒好處,“正確的大學四年教育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任何一個環節和時間段都是其中必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如果為了‘今后的前途’,放棄大四的在校時間,對整個專業體系的建設是不利的,對個人也是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