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2號明確把雷公山作為精品旅游景區建設和加強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和建設,為雷山發展指明了方向。雷山縣搶抓機遇,著力打造世界苗族文化原生態旅游精品區。
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與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成為雷山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近年來,雷山堅持先行先試,依托苗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特別是2008年以來,以西江景區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雷山縣域經濟的新引擎,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353.2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0.13億元,西江千戶苗寨成為了黔東南州乃至貴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張“熨金”名片。
同時,雷山借助“西江千戶苗寨”和“苗年”文化品牌的影響力,走進國內外大舞臺,開展營銷傳播活動,吹響了“云南看麗江、貴州看西江”、“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熱浪,勾起成千上萬中外游客前往雷山體驗多彩神秘的原生態苗族文化的欲望。現在以西江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圈如同滾雪球式越做越大,西江成為了帶動全縣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旅游產品也由過去單一的觀光游轉向多元化的體驗游、回歸游、情感游、參與游等。
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先行。該縣先后完成了雷山縣文化旅游發展、雷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旅游、雷公山苗鄉旅游、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等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在雷公山旅游環線的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雷公山景區、丹江文化產業園區,修建性規劃工作和項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該縣以鄉村風情游為總抓手,重點打造雷公山景區,提升完善西江景區,深度開發郎德景區,加快雷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建設,著力發展民族工藝、演藝、苗藥、康體、茶文化、節慶、影視動漫等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的銀飾、苗繡、蘆笙等民族特色旅游產品走出山寨,成為旅游市場中最具有競爭力的“龐兒”,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產業群。
雷山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加強校企合作,開發民族文化旅游產品,自雷山銀飾剌繡創意中心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在雷山成立非遺研發中心開發的第一代產品,把民族傳統的文化與現代元素融合一起,深受市場青睞,產品供不應求。3月13日,西江旅游有限公司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同協議,當地的銀飾、剌繡、蠟染等民族文化產品開發拓展新的空間。
當下,雷山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為雷山經濟提速注入更大更強的動力。到2015年,該縣圍繞“全國旅游名縣”目標,建成三星級以上休閑、度假酒店5家以上,擁有休閑、度假酒店標準床位達8000—10000個以上,西江建成國家5A級景區,雷公山和郎德捆綁建成國家5A級景區,接待游客55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25億元以上。 (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