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筆者從雷山扶貧辦獲悉,雷山縣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精神,結合本縣實際,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大力發展果品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入春以來,該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31萬元,從施秉縣啟發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修文縣王盛苗圃繁育場購進核桃、李子(澳李王)、桃子、櫻桃、柿子、藍莓等優質嫁接果樹苗706695株,分發到西江、永樂、桃江等鄉鎮的14個行政村種植,目前已完成種植面積13250畝,其中核桃11250畝,李子800畝、桃子800畝、藍莓200畝、柿子100畝、櫻桃100畝。該項目進入盛產期后,預計純收入可達5400萬元。
近年來,雷山縣以科技為先導,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營造向著“短、平、快”效益轉化,積極引導全縣各族農民發展以楊梅、梨子、桃子為主的嫁接優質果品生產。
雷山縣委、縣政府本著“抓支柱,建財源,促發展”的指導思想,立足本地自然優勢,在“十五”以來,該縣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山”扶貧攻堅的良好機遇,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發展果品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11年,全縣共建成優質果品基地31142畝,去年掛果3萬多畝,果品總產量達3766.34噸,總產值1370.79萬元,農民來自果品業的純收入達700多萬元。如望豐鄉望豐村僅“金秋梨”一項戶均純收入達8000元。2000年,該縣已注冊為“雷公山”牌的雷山科技楊梅和雷山梨,先后榮獲貴州省優質農產品稱號,如今這些“科技果品”走俏市場已成為雷山農民的支柱產業。(張希才 文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