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貴州省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城”、“中國最美的小城”、“全國文明縣城”等名片,一個貧困的農業大縣到宜居宜業宜旅小城市的破繭化蝶之路,一張張沉淀淀“熨金”的名片,引領縣域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雷山縣取得這些如此嬌人的成績,是與開展文明縣城創建工作,提升軟實力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雷山圍繞“環境立縣、旅游強縣”兩大戰略,以“林、水、樓、人”為載體,扎實推進文明縣城創建活動,一幅“林在城中建、水在橋中流、房在畫中繡、人在美中樂”的美妙畫卷徐徐展來。
林在城中建
仲夏時節,許多城市都在采取各種措施降溫,唯有雷山是爽爽的、涼涼的,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雷山居民安裝空調特別的少,不是沒有錢安,而是沒有必要安,座落雷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核心地帶的雷山,“夏涼冬暖、養生天堂”名符其實。
雷山在推進“兩加一推”戰略中,縣委、政府結合縣情,樹立即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木頭財政”向“綠色財政”轉變,量體裁衣,走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十年來,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公益林建設19.1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7.1萬畝,投入資金405萬元,完成防護林工程建設2.54萬畝,組織全民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完成社會造林2.45萬畝。建成沼氣池5000余口,有效緩解了森林保護與群眾生產生活用柴日益突出的矛盾,提高了群眾的愛林護林意識。雷山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58.58%上升到2011年的72.3%。加快實施河濱道、公路沿線、縣城及周邊、重點旅游景區、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綠化工程,縣城綠化率達31.4%,居民人均綠化地面積達27.68平方米,形成生態良好、風光秀麗、環境宜人的“綠色生態雷山”。今年4月,雷山被列為全國74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之一。
水在橋中流
傍晚, “吊腳樓”的翹角、花窗,風雨橋,丹江河畔,民族廣場,馬家屯坡,銀飾刺繡樓“萬盞馬燈”流光溢彩,相互輝映,猶如一幅清明上河圖,令多少市民和游客如癡如醉,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機咔嚓、咔嚓……。
有河水,城市就有了靈氣。雷山緊緊圍繞將丹江河變成融城鎮建設、民族風情為一體,具有觀賞性和經濟性的旅游產品,作為創建文明縣城的主要工作來抓。要想保住“靈氣”,就得加強對河水源頭的保護,雷山從10年前就開始對丹江河源頭的雷公山腹地實施天保工程,雷公山的森林覆蓋率由10年前的68%上升到目前的86%。鼓勵和扶持雷公山腹地的農戶建沼氣池5500余口,既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又解決了當地農民的燃料和增收問題。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加大丹江河水體生態建設,建成了3公里的防洪堤,增設了4個橡膠壩建設和西江苗寨1200米的白水河生態水體進行了修建。累計投入500萬元加快縣城排污系統的建設。在丹江河、西江白水河、郎德河興建了6座獨具苗族文化特色的風雨橋,不僅給雷山增添了又一處美麗的風景,還為游客到雷山休閑、觀賞、了解民俗提供了一個平臺。
房在畫中繡
房屋像頭飾,牛角翹首;廣場如胸盤,銅鼓蝴蝶;人行道似裙帶,七彩和諧……縣城就像一位身穿盛裝沉睡在丹江河畔的苗族少女,吸引了千上萬的游客來領略她阿娜多姿的韻味。雷山圍繞“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定位,深度推進苗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城鎮建設、開發互動發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旅的城市建設, 完成了民族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苗族銀飾剌繡創意中心、木鼓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5000萬元完成了縣城房屋苗族文化“穿衣戴帽”工程。投入650萬元著力打造雷山“流光溢彩”不夜城。縣城擴建面積由2006年的5.1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8.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25%。雷山以苗年節或鼓藏節為載體,加強民族文化挖掘、傳承、保護與開發,苗族蘆笙舞、銅鼓舞等11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每百萬人才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雷山每一萬人就有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驕傲地說,為全國之最的縣份。雷山對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給予5000元至1萬元的獎勵。同時,積極開展苗族文化進課堂,許多中小學都開設了苗族歌舞、蘆笙、銀飾鍛制等課程,啟用苗族舞蹈課間操;實施“四個100育民工程”即100名歌師、100名銀師、100名木匠師和100名剌繡能手等,把雷山建設成保護傳承苗族文化“活化石”。
如今,在雷山縣城,青瓦角翹的房屋,花窗、美人靠的吊腳樓,神工鬼斧的風雨橋,歌聲悠揚的銅鼓廣場,響鈴叮當的銀飾街,河柳合一的蘆笙街,牛角掛銅鼓的銅鼓街,用鵝卵石鋪設苗龍搶寶的人行道,處處烙印苗族文化元素,猶如苗族少女的盛裝,精心繡織,七彩相映,美侖美奐,令人贊絕。
人在美中樂
開展文明縣城創建活動的根本落腳點就是受利于民和受惠于民,首當其沖就是讓廣大農民生活美起來。雷山圍繞建設“全國旅游名縣”目標,緊緊抓住黔東南州打造“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的機遇,積極推進文明創建與文化旅游開發深度融合,實現共建共榮,產生了共生耦合的效應。今年1至5月,全縣接待游客18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83%和310.09%。目前,全縣有農家樂318戶,農家接待床位2029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直接和間接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游綜合收入達20.3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
雷山還把文明創建與構筑精神高地、建設文化家園、優化服務環境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用美麗回答一切”品牌體系,構筑了“創業求好、拼搏求快、創新求精、團結求和”的雷山精神高地,以“全國愛民模范警察”、“全國公安機關英雄模范”、“全國公安機關特級英雄”楊啟明為榜樣,深入開展向身邊道德模范學習實踐活動,“比文明、比干勁、比貢獻、比愛心、比孝心”在雷山蔚然成風。先后建成了9個鄉鎮文化站、41個村級農家書屋、151個村級文化資源共享工程、1個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一批城鄉文化基礎設施。針對縣政府行政辦公樓沒有建起來,各部門辦公分散,給百姓辦事帶來不便,于2010年建立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一條龍辦公、一個窗口服務,極大地方便群眾辦事。
2007年9月25日,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到雷山調研城鎮建設時,稱贊雷山縣的城市建設是貴州新時期城市建設的典范和樣板,具有“歐洲小城”的風格又別于歐洲小城建設藝術,為全省的城市建設樹了一面地方特色建設的旗幟。(雷山縣委宣傳部 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