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萬名各族同胞在貴州省望謨縣王母廣場歡度布依族“三月三”。圖為人們分享剛出爐的五色糯米飯。 杜再江攝
3月24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鄉舉辦第128屆“三月三”花炮節。圖為“搶花炮”運動員爭搶花炮。 吳練勛攝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宋代歐陽修就曾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中描繪了清明上巳時節,人們在西湖游春的繁華景象:“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宋代以后,“三月三”的民俗活動逐漸與相近的清明節合并,因而在漢族中間逐漸衰微。而在南方壯、苗、侗、畬、土家、黎、瑤、彝等民族中,“三月三”卻越過越熱鬧。這一天,穿著鮮艷民族服裝的男男女女或對歌跳舞,或約會相親,或健身郊游,熱鬧非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比如,壯族的歌圩節、侗族的花炮節、瑤族的干巴節、畬族的烏飯節、苗族的龍花會等等。據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里面,大約有40個少數民族都有男女狂歡的節日習俗,其中一半以上都在“三月三”舉行。
綜觀南方少數民族的“三月三”,在不同民族中,它所指向的具體的民俗事項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祭祀性節日,二是農事性節日,三是男女集體春嬉、對歌、婚戀祈子的節日。
有人說,南方少數民族的“三月三”是上巳節的延續。上巳節形成的主要文化因子是驅邪消災、男女擇偶、祈求生殖。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漢地的上巳節發生了變異,逐漸變成了文人雅士的游戲,而少數民族較少受到儒家的影響,當中原的上巳節南傳而來,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相結合,便形成了南方少數民族五彩斑斕的“三月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