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是苗族聚居、人煙稠密的千戶苗族大寨。最大的特色就是“大”,是中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大的村寨。來到西江,你可以在西江山腳的梯田里、小河邊,或者石橋上、水車旁靜靜感受田園的秀麗,也可以走到山上的苗族人家里,隨意輕輕推開一扇陳舊的木門,一個原生態的苗族生活畫卷就會展現在你面前。
漫步街頭,你能更直接地感受到苗族人的熱情。街邊擺賣的老阿媽笑著隨手抓起一把紅彤彤的李子到“草加”手里;頭戴大紅花的苗家姑娘唱著歡樂的祝酒歌,為每桌客人獻上苗族特色的“細水長流”酒。當夜幕降臨,你可以登上苗寨的觀景臺,看著整個苗寨被瑩瑩閃爍的燈光勾勒出一個大大的被當地苗族崇拜的圖騰――牛角。這種祥和與安靜的感覺實在令人沉醉。
郎德上寨
這恐怕是黔東南線上最成熟的一個苗族寨子了。站在寨外,你會發現郎德上寨有上、中、下三個寨門,外面的房子建立在陡壁的邊緣上,與山體渾然一體。沒進門就能聽見姑娘們悠揚的歌聲。見有客到來,她們會熱情迎接,不由分說,酒杯舉在來客唇邊便道:“跨一道門檻喝一碗酒”。若是走得口干舌燥、熱氣騰騰,這三杯熱辣辣的米酒下肚,果真是又解渴又解乏。
當人們漫步在寨子里的大道和院落,遠離喧鬧、雞犬相聞的鄉村生活,讓時光流回幾十年以前,回到郎德人依然清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節奏里。
岜(BIA)沙苗寨
走進這個多姓滾的部落,從姓氏到他們生活中很多奇特的地方都有一種魔力吸引著人們去認識他們。在這里你能摸到真正意義上的“土槍”,這是只有當地成年的男人才能擁有的獵槍。
按當地習俗,男孩等到16歲時,會接受一種古老的“剃頭儀式”的洗禮。之后,男孩會收到一把由父親為男孩打造的獵槍。男孩對天鳴槍后,也就意味著成年儀式的結束。
從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獵槍,變成一個槍手、一個真正的男人,只有這樣他才有資格跳花坡、吹蘆笙、游方、結婚以及生兒育女。
丹寨卡拉村
每當逢年過節,來到位于丹寨縣的,進村便是一番熱鬧景象。蘆笙手們吹響蘆笙走進蘆笙塘,年輕的苗族少女和小伙子身著盛裝,端著美酒,唱著優美的飛歌用當地最高的禮節歡迎遠方的客人。喝美酒,討花帶,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盛情迎賓禮后,你就可以看到錦雞舞。只見苗族少女顛著細步翩翩走來。在悠揚的蘆笙節奏下,時而排成一字形,時而排成圓弧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腳步尾尾律動,回環復沓、優雅流暢,細膩委婉。
三都縣水族
來到三都自治縣的水族村寨,你會被村寨牌樓兩側的對聯文字所吸引,這些文字造型奇特,有些字體與漢族古時的象形文字相似,這就是傳說中的“水書”,在同源自百越各民族中,唯獨水族有文字遺存至今。“水書”字形奇異,書寫方法仿如甲骨文及金文的朝代,故此顯得古老又神秘。
時至今日,“水書”單字只有500多個,不足以用作復雜的文化交流,僅用于習俗信仰、趨吉避兇的記載、祈福驅邪擇日記事等。
梭戛長角苗
梭戛處于貴州省六枝特區的一個山坳之中,正是因為遠離外界才保留了這個只有4700多人的苗族支系聚落。長角苗的女子,頭上綁一個與肩膀同寬的長角,這個長角上綁著世代祖先傳下來的頭發。聽說目前最古老的一個長角,傳了5代人,有6公斤重。法國《費加羅》雜志的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來到這里,說這些戴著長角的女子有一種“殿下”般的氣派。她們從3歲開始就要學著刺繡和蠟染,年輕人只被允許在本族內通婚……這一切都被記錄在1998年挪威和中國在這里建造的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中。(楊元 王曉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