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這一難題,拉通村組管理鏈條,讓村組之間,基層黨組織與普通民眾之間實現“無縫對接”,黔東南在認真總結凱里市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組設立組級管理委員會、探索組級治理模式的基礎上,于2009年11月在全州204個鄉(鎮)375個村民小組中開展“組管委”試點工作,實現了自我管理,加強了自我監督,強化了自我教育,加快了自我發展,形成了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的良性互動局面。
據黔東南州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組管委”采取召開組民大會“公推直選”方式選舉產生,結合各個村民小組實際,下設公共事業發展、綜治維穩、計生與婦女等若干個工作小組,明確分工和職責。“組管委”成立后,將原來組長一人的工作分別由現在的多人分擔,加強了組級工作力量,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解決了有人辦事的問題。這種由組民選舉產生管理自己的當家人的“組管委”模式,較好地實現了組民的自我管理,實現了從“村官虛治”向“組民自治”的轉變,填補了村組管理鏈條斷裂“真空”,解決了組級管理薄弱的問題,有效提高了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
在建立了“組管委”的村民組,鄉鎮黨委、政府改變了過去大包大攬的傳統管理方式,變“管理”為“服務”,幫助出思路、抓規劃、出技術、抓扶持,幫助“組管委”及時解決生產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充分調動了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人翁作用。如岑鞏縣大有鄉臘恰畈村三眼井“組管委”在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時,通過群眾集體商議、集體決策成立了“綠鑫蔬菜合作社”,吸納會員32人,帶動41戶掌握了辣椒、生姜等栽培技術,建立了大棚蔬菜基地24個600余畝,帶領群眾找到一條發家致富路子。
該州在實施“組管委”試點中,還通過建立健全民主評議、財務管理、組干部任期、離任審計、組務分開等制度,定期向組民或組民代表通報組里的重大情況,從而很好地落實了組民的監督權,增強了組級工作事務的透明度,化解了工作決策的“神秘感”,推進了“組管委”與組民以及組民之間的理解與和諧。
黔東南州在農村基層開展的“組管委”治理模式,變自上而下為自下而上,變村民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變事后監督為全程監督,使村民抽象的民主權利具體化,民主監督制度化,有效推動了農村進而推動了全州的科學發展。
干部駐村表決心簽名
黔東南州委常委、組織部長王貴(右二)深入黃平藍莓種植基地了解、指導藍莓種植工作。
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苗家女黨員通過“一戶一技能”培訓掌握了鳥籠制作工藝,找到了致富路子。
雷山縣丹江鎮黨高村“黨員創業帶富”示范基地。
鎮遠縣組織黨員志愿服務隊伍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煙農開展生產自救。
圖為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黨支部組織農村老黨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