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訊 由85后新生代女導演吳娜執(zhí)導、入圍第六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行歌坐月》,1月6日晚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點映活動,這部講述侗族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影片,憑借自然唯美的畫面、詩意恬靜的敘事、隱忍含蓄的情感以及淡淡憂傷的鄉(xiāng)愁,獲得了現(xiàn)場觀眾、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記者的一致好評,被不少人稱贊為一部“侯孝賢味”十足的鄉(xiāng)土電影。
影片放映結束后,導演吳娜攜攝影師劉漢城登臺與觀眾見面交流,暢談了有關《行歌坐月》的諸多細節(jié)問題,分享了拍攝影片收獲的心得感受。其間,現(xiàn)場觀眾得知導演吳娜僅僅是一名大學畢業(yè)兩年、非電影專業(yè)出身的85后小青年,不禁對這位才女在《行歌坐月》中展示出來的電影才華,更加折服。
詩意再現(xiàn)侗族風俗人情 《行歌坐月》傳動人鄉(xiāng)愁
片名“行歌坐月”,指的是貴州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交往習俗,姑娘們結伴在屋中紡紗做針線,小伙們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通過唱歌傾吐愛慕之情。《行歌坐月》的故事發(fā)生在黔東南侗族聚居地,以侗族姑娘杏對愛情的渴望與憂慮為切入點,講述了一段含蓄平靜實則暗潮涌動的愛情故事,道出現(xiàn)代文明給故土帶來的強烈沖擊。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女導演吳娜的處女作,由她自編自導完成。影片將貴州東南部的侗族村寨生活作為故事背景,演員均為當?shù)卮迕瘢詷O富詩意的鏡頭語言全面展示了獨具特色的侗族風情,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優(yōu)美動聽的侗歌、原汁原味的侗語……均詮釋著侗族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影片畫面唯美,侗族自然風光旖旎迷人,彷如都市人回望故鄉(xiāng)時寫就的一封悠長美好的情書,勾起觀眾的童年記憶和鄉(xiāng)土情懷,淡淡的鄉(xiāng)愁令人怦然心動。
《行歌坐月》導演吳娜在現(xiàn)場與觀眾交流
85后導演吳娜自學成才 《行歌坐月》借鑒侯孝賢電影
影片放映結束后,導演吳娜攜攝影師劉漢城登臺與觀眾見面交流,暢談了拍攝《行歌坐月》的諸多細節(jié)問題與心得感受。以一身“羽絨服配牛仔褲”休閑裝扮亮相的吳娜絲毫沒有女導演常見的文藝氣場,樸素的氣質令她看上去更像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而事實上,她確實也是一名兩年前畢業(yè)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專業(yè)的85后小青年,年紀輕輕就能拍出如此成熟老練,并可以在院線公映的電影長片處女作,著實令現(xiàn)場的觀眾與媒體記者吃驚不已。
在與觀眾的交流過程中,非科班出身的吳娜稱自己的電影知識完全是出于興趣,平時看電影慢慢積累起來的,并表示自己看片的涉獵范圍非常廣泛,什么類型的電影都看,最初產生拍攝《行歌坐月》的想法時,只是想簡單的拍一部短片。吳娜稱影片的絕大部分場景都是在自己的外婆家取景拍攝,兒時記憶中的外婆家要比現(xiàn)在美好,所以影片不可避免地被一種緬懷過去的鄉(xiāng)愁情緒纏繞。
《行歌坐月》劇照
現(xiàn)場有記者稱《行歌坐月》無論是從“固定機位、長鏡頭、攝影機與演員保持一定距離”等攝影手法上看,還是從鄉(xiāng)愁的主題上看,都與侯孝賢拍攝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經典作品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對此,由影迷轉向導演的吳娜坦誠自己確實非常喜歡侯孝賢電影,對《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兩部電影尤其偏愛,《行歌坐月》確實是借鑒“偷師”了侯孝賢電影的風格,但這種借鑒不是刻意的,而是因為侯孝賢風格正好契合影片的故事與主題。
據(jù)悉,《行歌坐月》近期還將在北京、廣州等地進行多場點映展映活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