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新春時節,記者從貴陽出發一路急馳2個小時后,進入丹寨縣,此行目的就是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西方世界稱為“東方第一染”的丹寨縣揚武鄉排倒村、排莫村的苗族蠟染技藝。
到揚武鄉后,鄉黨委副書記廖艷寧特意給我們找了一輛四驅越野吉普車,并派上了技術最好的駕駛員,一再叮囑“路況不好,注意安全。”
陪同我們前行的鄉文化站負責人龍斌,眉清目秀,是個小帥哥。作為苗家人的他,主動承擔給我們做苗語翻譯。
大山籠罩在霧里,路兩邊樹上的葉子被冰凌緊緊裹住。車子在濃霧彌漫、泥濘的盤山路上如牛一般緩緩爬行,25公里的路程,車行走了1個小時后,終于來到位于海拔1600多米的排倒村。
記者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傳人楊品英家采訪。龍斌 攝
記者走進苗族蠟染技藝傳人楊品英家里,60多歲的楊品英正在炭爐子邊指導女徒弟們畫著蠟染。而她大兒子王相學、小兒子王里散則在清洗著放在大木盆里剛殺好的年豬。
楊品英只會說苗語,在其大兒子翻譯下,獲知老人14歲開始學做蠟染和繡苗繡,成為身懷絕技的蠟染和刺繡能手,在她家墻壁上,掛滿老人在蠟染刺繡比賽中的各類獎狀。
靠著這門手藝,楊品英的作品,被一些識貨的人高價收藏。她高興地說:“你們可別小看這小小的蠟染和刺繡,賣來的錢,我給兩個兒子買來了兩臺大裝卸卡車,跑運輸發財致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眼睛已不如從前好了,她要把自己多年來的技藝傳下來。這些年來,她收了10多個徒弟,看到一個個徒弟學有所成,靠著學來的手藝慢慢富裕起來,她發自內心的高興。在一邊畫著蠟染的25歲女徒弟龍丹說,“跟著師傅學蠟染刺繡已兩年多了,除去農忙,每年有半年多的時間做蠟染刺繡,一年可以做衣服4件、被套10余件,年收入也有2至3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我老公現在也開著大翻斗貨車跑運輸,這買卡車的錢里,大部分是我賣蠟染刺繡得來的錢。”新春新氣象。彎彎曲曲山路盡頭的排倒排莫苗寨,小小的蠟染布換來大卡車,載著苗家兒女走出大山去,走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據介紹:揚武鄉排倒、排莫村已準備納入“蠟染文化藝術之鄉”規劃建設。通過旅游開發,打造蠟染文化藝術精品,讓這朵民族藝術之花成為帶動當地苗族群眾致富的法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