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侗族大歌隊
黎平巖洞侗族大歌隊想開拓國外演出市場
有嗓子有“錢途”就缺個經紀人
金黔在線訊 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侗族大歌隊的吳增圓對于最近錯過英國演出,一直耿耿于懷,“我們所有的演出通知都是臨時來的,沒有準備時間就算了,這次還通知我們這么晚,害我們都來不及辦護照。”而不少隊員也抱怨道,雖然他們在國外的演出場場爆滿,可是由于沒有專業的經濟人來為他們搭建平臺,所以錯過演出這類事件時有發生。對此,巖洞村侗族大歌隊急于招聘個專業經紀人,來幫助他們開拓國際市場。
●侗族大歌讓農民成了國外常客
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距離黎平縣城的車行距離有29公里,然而開車卻要花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因為山路崎嶇,所以車輛難以快速行駛。也正是由于這樣的交通條件,這些平時連縣城都很少進的巖洞村村民,卻因為他們唱著一把好嗓子的侗族大歌,成了幾度出國演出的“藝術家”。
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教師,吳良明算是最“見過世面”的人之一了,可2009年時,他還是在出國前一個星期失眠了。因為“我無法想象,真正的美國是什么樣子。”吳良明說,他第一次站在舞臺上演出時,“眼看著坐底下的都是些黃頭發的外國人,真的害怕唱不好丟臉啊。”所幸的是,他們一開嗓唱起來后,臺下爆發了如雷般的掌聲,“甚至在我們唱完最后一首歌時,他們還起立鼓掌,這樣的認可,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鄉下的農民有一種被尊重、被欣賞的感覺,也讓我對我們的文化有了更強烈的信心。”
“在我們的侗族大歌隊中,共有一百多個人,只要村民要報名的都能成為我們的隊員。”巖洞村村支書楊正熙說,這一百多個人中,有近一半的人出過國,“出國唱歌、回鄉種田,是這兩年多來村民們循環的生活。”
唱大歌,不僅讓農民們見了世面,錢也賺了不少。楊正熙說,自從2010年開始,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貴州的民族風潮,所以村里也接到了許多演出邀請,開始有錢賺,“就拿去年到日本去演出的經歷來說,出去了10個演員,在那邊待了4天,包括演出每天300元的補貼和村民們賣自己做的手工藝品,平均下來每天賺了1000塊錢,這在原來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數字。”
在賺錢之余,村民們自己也開始謀求創新,學起了日語和英語,更將侗族大歌的歌詞改為這兩門語言。“每次出去唱歌,大家都喜歡聽,后來我們就跟著學了點日語和英語,就是為了讓外國人能感受到我們唱歌的感情。”巖洞村村民吳幫美說。
●有市場有嗓子就是少個經紀人
當侗族大歌一下子在世界上火起來以后,巖洞村的村民成了各國爭相邀請的對象。然而面對這一龐大的國際市場,卻讓村民們找不著北了。
沒有管理團隊、沒有專業的經紀人,一盤散沙的巖洞村侗族大歌隊確是在這方面吃了不少虧。“我們的演出在國外場場滿座,可也正是因為這樣受歡迎,才更需要一個專業的管理平臺來輔助侗族大歌唱出國門的理想。”楊正熙深有感觸地說,面對這可做大做強的國際市場,自由組織的農民們卻應付不來專業的演出運作,2月14日錯過英國演出就是個例子。
“以前因為演出的關系,我們認識了北京的一家演出公司,后來我們出國演出的業務基本上都是通過他們得到。”楊正熙介紹道,雖然有一些合作關系,但北京的這家公司并不是專業運作侗族大歌隊的演出公司,對于巖洞村侗族大歌隊的演出并沒有進行專業的規劃。“英國那邊是早就和北京聯系了,可這家公司通知我們的時間距離2月14日已經很短了,村民們來不及續簽護照,于是就錯過了這次機會。”楊正熙說,直到現在,村民們還在為此十分遺憾,然而像這樣的“遺憾”,還發生過好幾次。“我們的侗族大歌隊真的很缺少一個專業的公司啊!”楊正熙無奈地說。
如今的巖洞村侗族大歌隊的事務,幾乎全由楊正熙一個人來操持。“現在侗族大歌越來越受歡迎,我自己村里的工作都堆了一堆,關于演出的事情根本忙不過來。”楊正熙說,他清楚地知道,若是沒有一個專業的“經紀人”來為村民們的演出牽橋搭線,侗族大歌要想更大一步的發展,的確很難。
“我們也曾想過自己出錢來聘請專業的人才,可是去打聽了解后才發現不是我想的這么簡單。”楊正熙說,要想將侗族大歌隊伍打造成一支專業演出隊伍,至少需要宣傳、經紀人,還要外聘一些演員以及擔保人,沒有個二三十萬拿不下來。巖洞村作為貧困村,要拿出這筆錢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真的挺希望能有人來‘管管’我們!”巖洞村村民吳良明真誠地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