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去買面條
去了又不想買了
3月11日,玉屏縣的劉先生慕名到麻江縣下司鎮的“面條街”購買面條,但是轉了一圈后失望而歸,因為“面條街”雖然很壯觀,但衛生狀況堪憂,讓人很不放心。
劉先生說,他經常到凱里玩耍,因為愛吃面條,朋友們常提起麻江下司的面條好吃,還說這里有一條街專生產面條,被稱為“面條街”。
“朋友說的次數多了,我決定去看看,順便買幾十斤面條回去。”劉先生說,3月11日中午,他和另外三位朋友從凱里趕往下司,見到聞名已久的“面條街”。
置身于面條的世界,劉先生很興奮,他拿出相機,拍攝了很多照片,但走完整條街之后,劉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就沒有購買面條的欲望了。
“路面上有灰塵、路邊有牲畜的糞便,還有車輛在街上跑來跑去‥…街邊,就是晾曬的面條,這樣的面條我們不敢吃。”劉先生說,最終,他們抱憾而歸。
據悉,在解放前,下司就有人家生產面條,發展至今,這里的面條遠近聞名,在這里生產面條的居民有20多戶,他們的面條主要銷往凱里地區、麻江各鄉鎮,此外,在省城貴陽等地也能買到下司面條。
居民們說,天氣晴好時,他們每戶人家日生產面條800斤左右,貨物往往是供不應求。為何會出現熱銷現象呢?主要是這里出產的面條很少添加色素或者其他化學物質,比較“原生態”,特別是一種叫“黑腳桿”的土面條是用本地自種的小麥加工而成,煮在鍋中湯不會變渾,成為下司面條的一絕。
記者實地察看
衛生狀況堪憂
根據劉先生描述,3月18日上午,記者驅車趕往下司,探訪這條“面條街”。
說這里是面條的世界,一點不假,幾乎每戶人家門前的架子上都掛著大量的面條。不過,正如劉先生所說,這條街的衛生狀況堪憂。“面條街”一面連接下司街心,另一端與320國道相連。
在320國道與面條街的連接處,有一個垃圾堆,堆放著各種垃圾,而十米開外,就是居民曬在街上的面條。
再往前方走數米,記者看到一臺攪拌車停放在路上,車身滿是灰塵。而在車的兩側,都是掛滿面條的架子。
在面條街的中段位置,上方有關禽畜的圈棚,圈棚的門口和附近堆放著糞便,臭味撲鼻,但是距此七八米處,就是掛滿面條的架子。黑乎乎的糞便與金黃的面條如此“相處”,顯得很不協調。
此外,“面條街”的面條架都擺放在道路的兩側,中間留出一條通道,不少車輛從此路過,塵土飛揚。
當地居民建議
禁止車輛駛入
記者就衛生狀況與生產面條的居民進行了交流。居民彭某某說,這里的衛生并不太差,因為居民們每天都會對街面進行清掃,確保衛生,天氣干燥的時候,還經常灑水,防止起灰塵。
就車輛出入面條街的情況,商戶們說,他們不希望車輛進來,但是無權制止。“只能靠有關部門出面解決了。”
記者了解到,“面條街”生產面條的居民幾乎都持有工商、衛生監督等部門核發的證照。在采訪中,記者致電衛生監督部門,工作人員告知,“面條街”的衛生問題現已不歸衛生部門管轄,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之后,這樣的問題歸質檢部門管,因為這是在生產、加工環節出現的問題。
隨后,記者致電麻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采訪,因為是星期天,電話無人接聽,采訪未果。
當地一些居民認為,下司“面條街”應當作為一條古樸的街道來打造,可以弄成鵝卵石街面,不通車,不讓牲畜進來,集經貿、旅游于一體,那將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