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棟嶄新的廠房,一套從國外進口的現代山泉水生產設備,幾十個工人在忙碌生產,一輛輛運輸車不時進廠把生產出來的山泉桶裝水運往周邊縣市,年產值超過120萬元,創利60萬元。
這是彭昌銀創業轉型升級結下的成果。
年過四十的彭昌銀,是岑鞏縣注溪鄉周坪村巖灣組一個普通農民,幾十年來,他為了創業致富,緊緊盯住國家的一個個好政策,外出打過工,返鄉流轉土地上山種過果樹,現在又轉型升級在家鄉建廠生產山泉水,日子一天天過得紅紅火火。
彭昌銀共有兄弟6個,他排行老二。由于寨子處在群山夾抱之中,地少人多,收入來源逼仄,生存條件惡劣。用他自己的話說“寨子頭人人窮得巴灰”。
18歲那年,看到大哥和寨上一幫大齡青年一個個因為窮,沒能娶上媳婦,彭昌銀也開始擔心自己日后的命運,橫下一條心,去了省城貴陽打工。
10多年間,彭昌銀先后給旅游公司當過通信員,到飯店炒過菜、做過廚師,省吃儉用努力存錢寄往家里,但仍然接濟不了家用。“貧窮,就像是一個黑暗可怕的無底洞!”彭昌銀這樣形容。
后來,在彭昌銀的勸說和帶動下,家里的老大、老三和寨里的幾個青年也逐步走出大山,加入了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行列。
“一沒文化,二沒知識,三沒技術,在外面,除了苦,除了累,除了委屈,無論走到哪里,農民工依然是“窮”的代名詞,總覺得低人一等。”彭昌銀說。
1991年,正當彭昌銀幾兄弟彷徨苦惱的時候,山寨里照進了黨的扶貧陽光。
知道這一消息,彭昌銀回鄉帶頭流轉村里荒山荒地種植金秋梨,發展資金由上級扶貧資金解決。
當年,彭昌銀種植了100畝金秋梨。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1996年金秋梨進入了盛產期。
這一年,正值注溪鄉岑王村1000畝金秋梨大豐收。當時市場沒有打開,果農的金秋梨賣不出去。
彭昌銀廣泛網絡在外信息,在當地信用社小額扶貧資金的幫扶下,把果農閑散的金秋梨以高于市場價全部收購,然后把兄弟幾個人組織起來,把收購來的金秋梨采取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形式,直銷到湖南懷化和本省貴陽、凱里等周邊城市。
三年下來,彭昌銀賺了20多萬元,同時也解決了自家5個兄弟的就業難題,結束了全家人的打工生涯。
2003年,嘗到創業甜頭的彭昌銀發家致富的“野心”更大了。
這一年,他動員全家兄弟,以大伙的名義到當地信用社貸款50萬元,加上發展金秋梨獲得的幾十萬元積蓄,添置了全套飲用水生產設備,新建了岑鞏縣第一家村級企業——岑鞏縣翠綠山泉水廠。
通過市場摸索和艱苦打拼,目前彭昌銀六兄弟創辦的水廠已發展成為占地1000余平方米、固定資產300余萬元的“名星企業”,發展消費戶1.2萬余戶,年產值120萬元,創利60余萬。
可喜的是,彭昌銀6兄弟及其家人10余人和當地100余名農民因水廠的建立有了“班”上,每人每月有了2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他們成了村里有史以來的首批“產業工人”。
在當地,彭昌銀一家成了群眾眼里的大牌“名星家庭”。他們六兄弟不僅摘除了戴在頭上世代傳襲的“窮帽”,而且整體從山旮旯里搬遷到了交通便利的廣闊天地。他們不僅建起了小康樓,添置了現代家具,還人手添置了一輛大貨車跑市場。走在致富前頭的老二彭昌銀去年還花錢買來一輛小轎車消費,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張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