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慈善資金建衛(wèi)生室
突然的出名讓李春燕有些不知所措。她認為,自己不過就做了分內的事情,咋就“感動中國”了呢?
在李春燕之前,貴州僅有徐本禹拿到這一殊榮。而徐本禹還不算純粹的貴州人,他只是在貴州支教。于是,李春燕成為第一個“感動中國”的貴州人。
當北京方面通知李春燕去領獎時,不知道為何領獎還要跑千山萬水的她有些懵,第一句話就是問可不可以不去。在對方“無論如何也得來”的要求下,李春燕想著“能免費坐坐飛機也不錯”,便應允了。
可是,第一次出遠門的她并不知道去北京領的是什么獎,甚至都沒帶多少錢,更別提精心準備一套服裝。頒獎典禮上,看著她簡單的著裝,節(jié)目組臨時從觀眾席中的一位小女孩處借了條白色的圍巾,為她灰色的毛衣作點綴。
回到貴陽,在機場迎接她的有領導、鮮花和掌聲。此時的李春燕,仍然還沒搞懂獎項的重要性。有記者請她談獲獎感受時,她直白地說:“拿不到獎,我是農民;拿到獎了,我還是農民。”
“感動中國”后的幾年里,各種獎項紛至沓來,各種采訪也讓李春燕應接不暇。忙不過來,李春燕便讓婆婆幫忙接電話。這個大字不識的苗族農村婦女,剛開始只能結結巴巴地用從江話回復各地記者,到后來甚至能說上幾句普通話了。于是,李春燕和丈夫經常開婆婆的玩笑,說她變得“洋氣”了。
榮譽有了,錢也跟著來了,占地110平方米的3層衛(wèi)生室在2006年順利竣工。截至當年,李春燕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22500元,這筆錢,全部用于衛(wèi)生室的修建。而在匯款單上特別注明是“替村民還醫(yī)藥費”的錢,則被她留了下來。
2000年以前,李春燕裝醫(yī)療器械的是竹籃,而一把鑷子,都是趁同是鄉(xiāng)村醫(yī)生的父親不備“偷”來的。
后來,村民的欠款被好心人“還”完,衛(wèi)生室也建成了,并有了一些簡單的諸如B超機之類的醫(yī)療器械后,李春燕便“不再浪費人家的善心”,開始謝絕一切捐款。如還有人要求捐款,她便建議對方資助學生。
關注大塘村的眼睛越來越多,各種慈善活動也紛紛涌來。有人幫忙修路,有人給村里的學校捐贈圖書。因為李春燕,全村差不多3000人,平均每人至少得到一件愛心人士捐贈的衣服。
衛(wèi)生室里缺村醫(yī)
當年,因為沒坐過飛機,這竟成為李春燕去北京領獎的“理由”!案袆又袊焙,忙碌的李春燕差不多成了“空中飛人”,一個月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在各地參加活動。從想坐飛機到經常坐飛機,這個突然的變化讓她有些疲憊。
因為太忙,李春燕把退休在家的父親和黎平衛(wèi)校的一個女同學叫來幫忙。李春燕多數時間不在大塘村,衛(wèi)生室就由兩人共同打理,輪流休息。這兩年,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就醫(yī)也不怎么欠錢了,除了包吃住外,兩人每月平均能拿到1000多塊錢的工資。
可是,3層樓的衛(wèi)生室,只在一樓開設兩個病房,人多時就在過道輸液。當我們問李春燕為何不在二樓和三樓也開病房時,李春燕皺皺眉頭說,根本忙不過來。原來,僅僅是照顧好一樓的兩個病房,一個醫(yī)生有時都難以顧及。而在樓上開病房,病人呼喊聽不見不說,一個醫(yī)生跑上跑下根本不靠譜。缺少村醫(yī),是讓李春燕最無可奈何的事情。
好在每到寒暑假,都有醫(yī)學院的大學生到大塘村來實習。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先進的醫(yī)療技術,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李春燕的負擔?墒,大學生們的相助不是長久之計,父親和同學的幫助也不長久,得培養(yǎng)后備人才才行。
李春燕把希望寄托在了同村一個男孩身上。從男孩讀初中起,李春燕就不時幫扶他,既關心生活又給予一定金錢資助。后來,這個男孩考上了貴陽附屬醫(yī)院凱里四一八分院。
2011年6月,男孩中專畢業(yè)后回到了大塘村。就在李春燕以為大塘村的村醫(yī)后繼有人時,男孩響應國家政策,今年年初體檢合格后當兵去了。
李春燕怎么也沒想到,人剛剛培養(yǎng)出來,又要離開了。天性樂觀的她不忘“幻想”:希望男孩到了部隊,好好學習當個軍醫(yī),以后回到大塘了,興許會更歷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