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岑鞏縣檔案局檔案館工作人員在查閱館藏檔案資料時,找到了一張康熙六十一(1722)年的思州古城示意圖紙,這張280多年前的清代圖紙的發現,使困擾該縣的思州古城修復建設規劃工作有了最重要的資源依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據了解,岑鞏縣,古名思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貴州”之說,是黔域政治、經濟、文化的最先發祥地之一。因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思州古城(既岑鞏老縣城)早已物換星移,其歷史原貌未能保留下來。隨著時間的沖洗,人們對古城原貌的記憶已淡忘,只有年過古稀的老人還有些零星的印象。
2001年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岑鞏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縣城從老城搬遷至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的新興村。并將老城納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城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發展。
經過10年的努力,新縣城現代化建設初見規模,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老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卻十分遲緩。
困難之際,國發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恰似旱苗得雨潤,岑鞏縣文化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期。
為了貫徹落實好國發2號文件精神,根據中共黔東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對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加強岑鞏古思州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著手規劃建設思州文化產業園,啟動思州古城修復建設基礎工作。
但是,思州古城的原貌是什么樣子,當地專家學者都只能是只言片語的描述,對思州古城的輪廓概念完全不清楚,直接影響到古城建設規劃和布局工作的開展。
根據縣政府的指示,近日,縣檔案局要求檔案館工作人員查閱館藏檔案資料,找到了一張康熙六十一年的思州古城示意圖,該示意圖標明了思州古城的城墻形狀、范圍及城內主要建筑物和進入城內的北門、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及城外的地形、河流等,古城輪廓十分清楚。
縣檔案局局長潘伯琴說:“這張280多年前的清代圖紙的發現,使困擾該縣的思州古城修復建設規劃工作有了最重要的資源依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按照圖紙,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測量儀測距、定標,假以時日,一個與古城原貌非常相近的思州古城,將重現在世人眼前。”(張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