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紀檢干部下村檢查財務公開情況
紀檢干部在檢查
集體資金如何管理一直是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去年底,麻江縣通過對全縣79個村開設“村級銀行基本賬戶”,由此結束了“村級資金用私人存折存放”的歷史,引來了各方的好評。近日,記者趕赴麻江縣進行了采訪。
村級財務管理再好
仍然會遭到猜忌
據了解,當前,在黔東南多數行政村,村級財務資金都存放在私人賬戶里,這種方式很不透明也很不規范,經常引來村民們的猜忌和質疑。
“有的行政村本來財務管理得很好,但因錢存在個人賬戶上,村民還是有不同的意見個看法,畢竟存折在幾個村干手中,他們可任意支配集體資金。”麻江縣紀委副書記、監察局長桂瓊說。
比如麻江縣碧波鄉五寨村村委會,將其老村委會樓房賣了之后,所得的3.8萬元全部用于集體事業,但是還是遭到了村民們的猜忌。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一次,一位村干到縣城去辦事,有村民看見他與相關部門的人員在館子里吃吃飯,村民們認為其拿著集體資金去“大吃大喝”,遂在村中“奔走相告”,此事更加劇了村民們的猜忌。
于是們逐級反映,最終查實,3.8萬元的“賣房款”未流入私人腰包或用于大吃大喝。而那位在縣城“下館子”的村干部是自討腰包請人吃工作餐,并未打算拿到村里報銷。
“出了這些情況,我們便一直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力爭讓村級財務透明公開,化解村民與村干之間的不必要的誤會與矛盾。”桂瓊說。
村支書“出事”
促進村級對公賬戶設立
2010年底,麻江在村級換屆過程中,紀檢監察機關發現杏山鎮城關村的賬務有問題,主要表現在村級財務很混亂,一些集體資金去向不明。經進一步調查,紀檢機關發現該村支書胡某,利用職務之便以及自已開設的私人賬戶侵占了集體資金數萬元。去年10月,胡某被紀委給予了開除黨籍的處理(目前,此案還在進一步處理中)。
麻江縣監察局副局長楊艷說,通過剖析該案,麻江縣紀委監察局認為應當將行政村的私人賬戶全部取消,將村級財務全部納入到對公賬戶進行管理。
不過,這并非易事,原因是其中的手續十分繁瑣,須要村主任當選證、機構代碼證、開戶許可證等等手續,均涉及民政、質監、銀行等多部門,沒有部門牽頭,那很難辦。
經過反復的探討,麻江縣紀委決定,由紀委牽頭辦理此事,“一定設立村級銀行基本管理賬戶,以堵塞村級財務管理漏洞,使其透明化,讓群眾放心。”麻江縣紀委有關負責人說。
村級對公賬戶制度
可望全州推廣
去年10月,麻江縣79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對公賬戶的開設,各村原有的私人賬戶全部取消。麻江縣還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規范行政村對公賬戶制度,辦法要求村級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必須通過對公賬戶,鄉鎮、村不得擅自辦理新的銀行賬戶或公款私存;村級與單位之間大額往來款項必須通過轉帳,不得使用現金……
“這下好了,設立村級對公賬戶后,也給我們村干還了一個清白。”碧波鄉柿花村村支書彭德方說,以前柿花村村級財務的錢,他戶頭上有存折,村主任戶頭也有存折。雖然戶頭是我的,而此存折由另一名村干保管,盡管用錢都是由村委會與村民代表來決定,但一些村民們始終有想法。
麻江縣碧波鄉黨委副書記賀小雄介紹說,以往村兩委換屆時,由于戶頭均是私人賬戶,一些村干會將自己戶頭上的村級資金隱瞞,于是會出現村級資金賬務不清不的情況。而今設立對公賬戶后,“人若變動但錢不會變動”,它起到了一個“保險柜”的作用。
據稱,黔東南州麻江縣設立“村級銀行基本賬戶”管理村級財政這一模式,在該州是一種開創,并寫進了黔東南州紀委工作報告,擬逐漸在全州進行推廣。(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