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具體地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針對5~6歲學齡前兒童例舉了“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對于5~6歲的孩子,《指南》并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認字,只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凱里市很多幼兒園孩子的數學、英語、識字能力都堪比小學生。特別是私立幼兒園,更是設立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教學”,教學內容“小學化”,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孩子讀小學后跟不上,還特別另找語數外培訓班,提前學習。
帶著對幼兒腦細胞的發育和學習問題,記者找到了州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龍彪,龍彪告訴記者,幼兒腦細胞基本在3歲發育成熟,但是不宜過多的參加學習小學內容,必須通過開發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培養。有些早教專家提出0—3歲開始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但是開發不是學習什么東西,而是通過活動游戲刺激,就是我們之前說的親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凱里市第四幼兒園園長歐江南就接觸過不少“焦慮”家長。歐江南表示,目前很多家長對于教育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重視,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許多家長提前讓孩子們學習小學內容,進而出現了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這種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心理發展、未來的學習存在種種不利。對于一些拔苗助長的家長,歐江南呼吁:教育必須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而不是家長所追求片面的知識技能的培訓,貫徹《綱要》精神所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對孩子來說終生受益。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因此我們呼吁,給孩子一片健康成長的藍天,讓孩子快樂成長。(凌忠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